[实用新型]一种轿车后桥衬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8879.0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5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青云;吴健;杨庆功;龚华兵;李祥;黄月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F16F1/3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42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轿车 后桥 衬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轿车后桥衬套。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往的步行和自行车时代,轿车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在轿车普及的今天,人们对轿车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燃油经济性和车辆的安全性,乘坐的舒适性也成为了人们购车考虑的首要因素。
轿车后扭力梁是轿车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作用是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晃动,保持车辆的平稳,扭力梁本身可起到横向稳定杆的作用,提高车辆侧倾刚度。轿车后桥衬套是用于连接后扭力梁与车身的部件,在车辆转弯时,衬套会产生变形实现其校正功能,降低噪音,从而使车辆拥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已有技术中的轿车后桥衬套结构在产品外部没有限位功能,不能满足极限工况疲劳,如添加硬限位则会影响舒适性。一般情况下,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就会损失耐久性,在满足耐久性的前提下就会损失舒适性,怎样才能取得平衡点,是该类衬套设计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其减震性能强,耐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包括:外套管、橡胶体、内套管、垫圈、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外套管、橡胶体和内套管由外到内同轴安装并硫化一体形成胶合件,橡胶体第一端延伸出外套管并设计成旋转曲面,橡胶体第一端圆截面上设计有周向分布的第一凸起球面;橡胶体第一端设有周向凹槽,垫圈安装在周向凹槽中并环绕内套管,橡胶体第一端内壁设有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条形齿凸起;
第一支架由一体化的第一圆形盖体、第一插端和第一柄端组成,第一圆形盖体第一侧沿中心轴延伸出第一插端并插入内套管第一端,第一圆形盖体第二侧沿直径方向设有第一柄端,第一圆形盖体抵靠橡胶体且其直径大于或等于橡胶体直径;
第二支架由一体化的第二圆形盖体、第二插端和第二柄端组成,第二圆形盖体第二侧沿中心轴延伸出第二插端并插入内套管第二端,第二圆形盖体第一侧沿直径方向设有第二柄端,第二圆形盖体抵靠内套管且其直径大于或等于内套管直径。
优选地,橡胶体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孔。
优选地,限位孔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贯穿橡胶体。
优选地,垫圈第一端圆截面上设计有周向分布的第二凸起球面。
优选地,垫圈外周设计有周向凸起筋结构。
优选地,垫圈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
优选地,第一圆形盖体直径大于或等于外套管直径。
优选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
优选地,内套管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优选地,外套管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轿车后桥衬套,各工况下,外套管、橡胶体和内套管形成的胶合件第一端与第一支架接触,当车辆处于大振幅工况下,橡胶体变形并产生作用力以吸收振动,从而起到减振隔振效果;橡胶体第一端的旋转曲面起到卸力的作用,减少第一支架对橡胶体的作用力;第一凸起球面第一圆形盖体摩擦并在点接触与面接触之间变换,进行振动缓冲,避免异响等不良产生,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在各工况下,橡胶体的条形齿凸起与垫圈外周接触,随着轿车振动两者在线性接触与面接触之间变换,防止异响产生,从而达到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轿车后桥衬套可有效调节各方向刚度,实现传统结构衬套所不能达到的刚度,从而实现耐用性与舒适性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轿车后桥衬套,包括:外套管1、橡胶体2、内套管3、垫圈4、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
参照图2、图3,外套管1、橡胶体2和内套管3由外到内同轴安装并硫化一体形成胶合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未经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8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