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4236.1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6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杰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31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内饰件 生产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通过送膜机将印有图案的薄膜输送至定模和动模之间。合模后,定模和动模将薄膜夹持,对型腔抽真空,使薄膜与型腔内壁贴合,然后进行注塑。注塑完成后,图案与薄膜分离,并转印至塑件表面形成装饰的技术,即为注塑表面装饰技术(以下简称IMD技术)。IMD技术以注塑成型为依托,实现注塑成型与装饰一体化,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生产。但动模和定模合模后,型腔内的薄膜极易出现起皱、开裂等现象,直接影响图案转印效果,从而影响到汽车内饰件的装饰效果,降低汽车内饰件的品质。薄膜起皱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使最终制得的汽车内饰件的表面凹凸不平,偏离原本的设计形状,导致产品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避免薄膜起皱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框;所述压框位于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之间,可靠近或远离所述定模地设置。
优选地是,还包括至少一个压块;所述压块安装在所述压框上,与所述定模相对设置;所述压块凸出所述压框的表面,且相对所述压框移动;移动后,所述压块嵌入所述压框内。
优选地是,所述压框设有与所述压块相适应的凹槽;所述压块可嵌入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是,包括至少两个压块;所述至少两个压块安装在所述压框的至少两个边框上。
优选地是,每个所述压块和所述压框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一端抵靠所述压块;另一端抵靠所述压框。
优选地是,所述压块和所述压框分别设有与所述压缩弹簧相适应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
优选地是,每个所述压块和所述压框之间设有两个压缩弹簧。
优选地是,每个所述压块通过螺钉与所述压框可移动连接。
优选地是,所述压框设有通孔;所述压块设有螺纹孔;所述螺钉的一端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螺钉的另一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并设有凸台;所述通孔的内壁设有台阶,将所述凸台阻挡在所述通孔内。
优选地是,所述定模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贯穿所述压框和所述动模;所述压框和所述动模可沿所述导向杆靠近或远离所述定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可有效避免动模和定模合模后型腔内的薄膜出现起皱、开裂等现象,从而避免图案转印效果及汽车内饰件的装饰效果受到不良影响,确保了汽车内饰件的高品质。同时也可避免汽车内饰件的外形偏离原本的设计形状,避免产品报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开模状态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I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合模状态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框的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框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块的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6所示,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和压框3。压框3位于定模1和动模2之间。定模1上设有导向杆8,导向杆8贯穿动模2和压框3。动模2和压块3可沿导向杆8靠近或远离定模1。
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还包括两个压块4。每个压块4均设有两个螺纹孔41,压框3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边框31上分别设有两个通孔32。将螺钉5的下端插入压块4的螺纹孔41与压块4螺纹连接,上端可移动地设置在通孔32内,使压块4可活动地安装在压框3上,并与定模1相对设置。螺钉5的上端设有凸台51,通孔32的内壁设有台阶33,台阶33将凸台51阻挡在通孔32内,避免螺钉5与压框3分离。
每个压块4和压框3之间还设有两个压缩弹簧6。压块4和压框3分别设有与压缩弹簧6相适应的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槽34。压缩弹簧6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槽34内。压块4被压缩弹簧6支撑,凸出压框3的表面。压框3设有与压块4相适应的凹槽35。外力按压压块4,压缩弹簧6压缩,压块4最终嵌入凹槽33内。
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送膜——如图1所示,定模1与动模2开模,压框3与定模1不接触。将印有图案的薄膜9输送至定模1和压框3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42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水生成装置
- 下一篇:汽车内饰件生产用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