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38603.7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1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高翔;张伟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特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36 | 分类号: | B66C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刘立平 |
地址: | 2009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行车 吊钩 脱钩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
背景技术
行车是一种常见的起重设备,工矿企业中主要用于替代人力搬运重物。行车的种类繁多,但其起重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通过驱动电机、带动卷扬机上的钢丝绳、作用于吊钩上,控制吊钩升降,然后在吊钩下一般配备索吊具对重物进行起重。而被起重起来的重物的位移是通过大车、小车的运动来实现的。行车一般安装于生产厂房的上方,以便于重物的吊运。而行车下面一般都会有操作人员及设备,形成立体作业的状态。
不管哪种行车在起重时都需要吊索工具,常用的吊索工具一般有:钢丝绳、尼龙吊带、麻绳、金属吊环等。当钢丝绳变形、斜吊、或吊索具未悬挂到位时,及易发生吊索具脱钩事故。起重伤害中,脱钩事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脱钩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而安装合理可靠的吊钩防脱装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发生,保障生产过程中人身和设备安全。
目前采用的防脱钩装置一般都采用压下式单向弹簧装置来进行锁钩。该防脱钩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防脱钩装置的安装形式,是用抱箍抱锁在吊钩的上颈部,防脱钩锁板向外凸出,使钩子开口位置被侵占,当更换吊索工具时需要用压力锁板长能操作,但钩子开口位置被侵占,较粗的吊索具(如:金属吊环)无法脱钩。
2、在吊索具更换中,需用单手下压锁板,用另一只手将吊索具从吊钩中取出,此时下压锁板的手极易被吊索具磕碰伤。
3、在更换比较重的吊索工具时单手无法操作,需二人配合操作,由于狭小的操作空间如二人配合不当易造成手指压伤的事故。
申请号为201220179353.9,名称为“一种双梁行车吊钩防脱钩装置”的实用新型,其属于修造船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吊钩,所述吊钩颈部设置有卡箍,所述卡箍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下端铰接有卡板。然而该技术方案由于需要持续给卡板一个施加力才能够使得卡板处于脱离状态,从而其存在的问题同上所述。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所述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是一种不需要给锁件施加持续作用力就能够实现吊钩开口释放的技术,其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钩本体(1)及防脱钩构件,
所述的防脱钩构件包括防脱钩本体(2)以及固定防脱钩本体于吊钩本体颈部的防脱钩连接件,
所述的防脱钩本体由吊钩本体的颈部向吊钩本体突缘部的方向延伸,防脱钩本体的下端部与吊钩本体的突缘部卡合,
所述的防脱钩连接件在防脱钩本体的上端部形成转动约束,在防脱钩本体的轴向上形成位移约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脱钩连接件包括固定于吊钩颈部的轴套(3)及设置于轴套内的转轴(4),
在所述的转轴上端部开设有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穿设螺栓(5),
在转轴对称两侧的螺栓上贯设有单向弹簧(6),
所述单向弹簧的轴向部沿防脱钩本体轴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吊钩本体颈部上设置有抱箍(7),所述的轴套固设于抱箍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转轴上设置有凸台(8),所述凸台用于转轴相对于轴套的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脱钩本体为一长方形钣金件,在所述钣金件的下端部形成有与吊钩本体的突缘部卡合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能够在给防脱钩本体施加一个约束之后,使得防脱钩本体改变方向,避免需要对防脱钩本体施加持续不断的约束才能够达到脱钩效果的操作,保证了作业的方便性及安全性,杜绝了操作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栓、弹簧与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为吊钩本体;2为防脱钩本体;3为轴套;4为转轴;5为螺栓;6为单向弹簧;7为抱箍;8为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行车吊钩防脱钩机构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特钢有限公司,未经宝钢特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8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