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B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48178.X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09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张相升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构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B柱。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包括A柱、B柱和C柱。A柱为挡风玻璃和前车门之间的柱子。B柱为位于前车门和后车门之间的柱子。C柱为后挡风玻璃两边的柱子。
在发生汽车侧碰事故时,B柱会向车身内入侵,对乘客,尤其乘客的胸以上部位造成严重损害。
目前,一般都从原材料或制造方法上提高B柱及其加强板的硬度,例如使用不等厚激光拼焊板制B柱、使用不等厚辊压板制B柱、使用带有软区的热成形B柱。
其具有如下缺陷:
1、原材料成本高,零件制造难度大,零件成本高;
2、由于B柱整体强度提高,在发生侧碰时,如果侧面的力大于B柱的预紧力,B柱整体向车身内侵入,从而在对乘客整体造成损害,不利于保护乘客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且能够对车舱内的乘客进行保护的汽车B柱。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B柱,包括内板、外板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之间,所述外板的下部设置有碰撞弯折控制部,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包括凸台和位于凸台两侧的两个凹面,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外板下部并朝向所述外板的外侧凸起设置,两个所述凹面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凸台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的下部也设置有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且所述加强板上的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与所述外板上的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相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的下部也设置有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且所述内板上的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所述加强板上的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和所述外板上的所述碰撞弯折控制部在水平方向上平齐设置。
进一步地,在垂直方向上,所述内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加强板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变窄。
进一步地,所述外板的顶端设置有锯齿状焊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的下端和所述加强板的下端均设置有U形焊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加强板上均设置有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板的一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板加强筋,所述加强板上靠近所述外板加强筋的一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加强板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的下部设置有焊枪过孔。
进一步地,所述凹面与所述凸台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5mm,所述凹面与所述凸台的底面之间通过过渡圆弧连接,所述过渡圆弧的半径为8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汽车B柱上设置碰撞弯折控制部,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位于汽车B柱下部的碰撞弯折控制部将发生折弯变形,控制汽车B柱在侧碰过程中的变形形态,达到汽车B柱下部变形量大,利于吸能,上部侵入量、侵入速度与侵入加速度小,以保护乘员的安全的目的。
还可以通过调整碰撞弯折控制部在汽车B柱上的位置,可对汽车B柱折弯点位置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汽车B柱的整体折弯形态,达到合理的分布B柱的侵入量、侵入速度与侵入加速度的目的。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并能够对车舱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B柱中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外板上的碰撞弯折控制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碰撞弯折控制部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汽车B柱中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汽车B柱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0-汽车B柱; 1-内板; 2-外板;
21-锯齿状焊接端; 22-外板加强筋; 3-加强板;
31-加强板加强筋; 4-碰撞弯折控制部; 41-凸台;
42-凹面; 5-U形焊接端; 6-焊枪过孔;
7-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481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