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变速控制装置和变速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2730.3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8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增永圣二;长谷川善雄;太田圭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06 | 分类号: | F16H61/06;F16H6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董领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变速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对自动变速器执行变速控制的变速控制装置和变速控制方法,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使用变速模式使自动变速器变速的技术。
背景技术
存在包含多个接合装置、且通过致使每一接合装置在接合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切换来变速的公知的自动变速器,所述多个接合装置在接收来自驱动力源的动力的输入轴与将动力传递至驱动轮的输出轴之间传递旋转和转矩。通常地,在这种自动变速器中,当在对实际车辆实行评估的同时,对控制对象操作的要素(例如转矩等)的要求值(换句话说,控制操作量)适应于每一齿轮速度,且基于适应结果,使用根据预先获得的用于每一齿轮速度的控制映射图而确定的控制操作量,来使自动变速器变速。然而,随着自动变速器的速度数量的增加,适应性工作需要更大的努力,且利用基于控制映射图的变速控制模式变得更困难。因此,存在如下的建议变速模式:该变速模式是一种基于构成自动变速器的每一旋转元件的运动方程式的变速控制模式。在这种变速模式控制下,通过解基于变速时期望的变化模式(变速目标值)而预先获得的运动方程式,来唯一地确定控制操作量,且基于确定的控制操作量来实行变速。例如,公布号为2000-97325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0-97325 A)描述了:在惯性阶段控制中,通过将变速器的输入轴转速的目标值设定为变速目标值且使用变速模式计算作为控制操作量的接合侧离合器转矩的要求值,来实行变速的技术,以及通过将变速器的输入轴转速的目标值和变速器的输出轴转矩的目标值设定为变速目标值且使用变速模式计算作为控制操作量的接合侧离合器转矩的要求值和释放侧离合器转矩的要求值,来实行变速的技术。
附带地,在JP 2000-97325 A所描述的技术中,通过操纵用于一个变速目标值的一个控制对象或操作用于两个变速目标值的两个控制对象来实行变速。然而,在JP 2000-97325 A中描述的技术中,为了抵消惯性阶段期间的惯性转矩(换句话说,为了惯性阶段期间的输出轴转矩不会大大地变化),释放侧接合装置的液压逐步减小以释放接合侧接合装置,且然后暂时地逐步增加以再接合释放侧接合装置。因此,存在变速完成延迟和驾驶性能恶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了抵消惯性转矩,存在如下的公知技术:暂时减小惯性阶段期间的发动机转矩用的所谓发动机转矩减小控制的技术。然而,在JP 2000-97325 A中描述的技术中,发动机没有作为控制对象并入运动方程式。换句话说,在JP 2000-97325 A中描述的技术中,对当前的发动机转矩解运动方程式。因此,在JP 2000-97325 A中描述的变速模式控制中,不可能通过用发动机转矩减少控制代替释放侧接合装置的液压暂时增加来抵消惯性转矩。此时,变速模式控制能独立于发动机转矩减小控制而执行。然而,在此情况下,整个的变速模式控制崩溃,且需要再次从运动方程式导出解,这样可能最终存在变速完成延迟、变速冲击增加和驾驶性能恶化。另一方面,如果发动机转矩尝试在变速控制模式中作为控制操作量来唯一地确定,则对于两个变速目标值将存在三个控制操作量。因此,难以解出运动方程式,且难以通过使用变速模式控制来使自动变速器变速。
发明内容
上述的问题不是公知的。目前还未有提出当对于两个变速目标值而存在三个控制操作量时,通过使用预定的变速模式,适当地设定解出运动方程式用的约束条件,来与油门开升档、油门闭升档、油门开降档和油门闭降档中的任何变速样式(变速模式)相容。与此对比,依照本发明,提出了通过适当地设定约束条件来解出运动方程式的新技术(见由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提交该申请之前所提交的,且在提交该申请时未公布的国际申请(申请号为PCT/JP2012/069408的国际申请))。另外,本发明提出基于所述新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的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变速控制装置和变速控制方法,即使当对于两个变速目标值存在三个控制操作量时,所述用于车辆的变速控制装置和变速控制方法也能够通过使用变速模式来实行自动变速器的期望的变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2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红外烤箱
- 下一篇:液压主缸的缸主体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