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7488.9 | 申请日: | 2014-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8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优斗;清水阳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11517 | 代理人: | 王昭林,毕长生 |
地址: | 瑞典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具备可向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的间隙,迅速且顺畅地滑入,特别是对于宽度较大的肩部和腰部,可瞬时送入,以对驾乘人员进行约束,与此同时,能以保护骨骼较强的肩部和腰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薄,保护骨骼脆弱的胸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厚的形态,使之膨胀的车辆用侧气囊。
背景技术
一种具有内置在座椅内,通过从充气器导入充气气体的方式,在驾乘人员和车辆车辆侧部部之间,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侧气囊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广为人知。对于侧气囊来说,为了调整膨胀形态,或是将内部分割成多个空腔,而会备有系绳和分隔壁。对于这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有介绍。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以提供会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压力分布产生变化,由此来有效地对搭乘人员进行保护的侧气囊装置为课题,通过一对接缝将气囊内沿上下方向,分成上部区室、中央区室和下部区室这三个区,以使这些区室相互连通而构成一个气囊。而且,将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口仅配置在所述上部区室和所述下部区室。
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气囊装置]是的课题为,为使得气囊膨胀展开到规定形状而进行约束的系绳带和气囊的缝合部避免在高压气体影响下受损,与此同时,谋求气囊装置的小型和轻量化,其结构为,在因碰撞时的冲击所造成的从充气器喷出的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使气囊膨胀张开,保护驾乘人员免受碰撞冲击的气囊内设置至少1个系绳带,以使限制气囊膨胀展开成规定的形状,将气囊的基布和系绳带的固定部位,通过由沿系绳带的长度方向并设的第1缝合部和第2缝合部所构成的两列缝合部所缝合,相对系绳带端部的第1缝合部而位于中央一侧靠近的位置上的第2缝合部,相对于在气囊膨胀时施加在系绳带上的拉伸力而容易断裂或松开。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820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1088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侧气囊是相对车辆侧部而对驾乘人员的腰部、肩部和胸部进行保护的。需要使得侧气囊迅速进入到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特别是驾乘人员的肩部和腰部是属于宽度较大的部分。对于这些部分,必须要将侧气囊尽可能瞬时地送入并使之膨胀,由此来约束驾乘人员。此外,与此相对,必须将骨骼较强壮的肩部和腰部与骨骼较脆弱的胸部,使用一个侧气囊合适地进行承托,由此来保护驾乘人员。
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气囊,存在如下的待解决的问题:优先承托肩部和腰部的部分与稍晚些承托胸部的部分相比,是属于膨胀宽度较大的形态,因此,难以进入到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为此,难以瞬时地送入肩部和腰部的周边,与此同时,与强壮的肩部和腰部相比,胸部的约束作用并不充分。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以往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构思出来的。目的是提供可将侧气囊迅速且顺畅地滑入到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特别是对于宽度较大的肩部和腰部,可瞬时地送入,由此来约束驾乘人员,与此同时,能以保护骨骼较为强壮的肩部和腰部的周边部分的厚度较薄,保护骨骼较为脆弱的胸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厚的形态来膨胀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是一种具有内置在座椅内,通过从充气器导入充气气体,从而向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侧气囊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具备:快速腔,其为从座椅靠背区域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逐渐变细的形态的整个上部区和下部区;延迟腔,其在该座椅靠背区域的车辆前方,位于该上部区和该下部区之间;前后分隔部,其将该侧气囊内部分隔成该延迟腔和该快速腔,其中,上述充气器被设置在上述快速腔内。
在所述前后分隔部内,在连通所述上部区和所述延迟腔的上部连通口,和连通所述下部区和该延迟腔的下部连通口两者中,最好至少设置其中任意一个。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在所述座椅靠背区域的位置上,宽度最好要比较大,而在所述上部区和所述下部区的位置上,宽度要比较小。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在从所述座椅靠背区域朝向所述上部区变化的部分上,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朝着向上倾斜的后方以凸状弯曲。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在从所述座椅靠背区域朝向所述下部区变化的部分上,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朝着向下倾斜的后方以凸状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74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