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晶半导体量子点的金属诱导纳米晶化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3680.9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1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V·达尔·辛格;C·卡西迪;M·I·索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学校法人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学园 |
主分类号: | H01L21/203 | 分类号: | H01L21/203;C01B33/02;H01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庞东成,褚瑶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量子 金属 诱导 纳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晶半导体的金属诱导晶化,特别是涉及非晶半导体小点和量子点的金属诱导晶化。
背景技术
从锻造古代日本武士刀或剑(非专利文献1)到现在纳米工程化晶体管栅电极(非专利文献2和3),几个世纪以来对于结晶度和晶粒结构的控制都是高级材料工程和冶金学的核心部分。机械、光学、磁电性能(仅举几例)均可通过控制如晶粒尺寸、晶界析出相以及晶体缺陷密度和杂质(非专利文献4-6)等参数来定制。金属诱导晶化(MIC)是一种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适当的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使非晶半导体材料结晶的现象(非专利文献7-8)。据报道,大范围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材料相互作用的块体材料(例如,Ni,Al和Ag)具有MIC(非专利文献9-13)。由于非晶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其金属诱导晶化(MIC)已经得到深入研究。
Si-Ag系统在过去三十年已被深入地研究(非专利文献14-17)。尤其是,Si含量为11%时,这个二元系统具有约830摄氏度至845摄氏度的共晶温度(作为参照,块体Si和Ag的熔点分别为1414摄氏度和962摄氏度)(非专利文献15)。不同于很多过渡金属/Si系统,在固态的Ag和Si的互溶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非专利文献16),这是一个重要的属性。Bokhanov和Korchagin最近对于非晶Si膜/Ag颗粒体系的研究简要概括了控制MIC的机制;共晶体(eutectic)的形成是通过金属扩散到非晶Si内并形成亚稳态硅化银而进行的。对体系的后续冷却导致亚稳态硅化物分解,随后演化出多晶Si和金属Ag(非专利文献17)。
然而,至今这些研究和改进一直限于三维块体和二维薄膜。
引文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Durand-Charre,"Microstructure of steels and cast iron"Springer,第28页(2003).
非专利文献2:X.Duan,R.Gao,P.Xie,T.Cohen-Karni,Q.Qing,H.S.Choe,B.Tian,X.Jiang,C.M.Lieber,Nature Nanotechnol.7,174(2012).
非专利文献3:M.A.Green,J.Zhao,A.Wang,P.J.Reece,M.Gal,Nature 412,805(2001).
非专利文献4:H.A.Atwater,A.Polman,Nature Mater.9,205(2010).
非专利文献5:W.Wang,S.Wu,K.Reinhardt,Y.Lu,S.Chen,Nano Lett.10,2012(2010).
非专利文献6:J.P.Wilcoxon,B.L.Abrams,Chem.Soc.Rev.35,1162(2006).
非专利文献7:J.D.Hwang,L.C.Luo,T.J.Hsueh,S.B.Hwang,Appl.Phys.Lett.101,152108(2012).
非专利文献8:J.A.Farmer,C.T.Campbell,Science 329,933(2010).
非专利文献9:O.G.Shpyrko等,Science 313,77(2006).
非专利文献10:S.Kumagai等,Jpn.J.Appl.Phys.51,11PA03(2012).
非专利文献11:M.Itakura,S.Masumori,N.Kuwano,H.Kanno,T.Sadoh,M.Miyao,Appl.Phys.Lett.96,182101(2010).
非专利文献12:C.W.Lin,S.C.Lee,Y.S.Lee,J Mater Sci:Mater Electron 21,270(2010).
非专利文献13:O.Nast,Andreas J.Hartmann,J.Appl.Phys.88,716(2000).
非专利文献14:R.W.Oleslnski,A.B.Gokhale,G.J.Abbaschlan,Bulletin of Alloy Phase Diagrams 635,10(1989).
非专利文献15:A.V.Nomoev和S.P.Bardakhanov,Tech.Phys.Lett.38,375(2012).
非专利文献16:J.H.Choi等,J.Mater.Chem.21,13256(2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学校法人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学园,未经学校法人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学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36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级调节行程的单向驱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复合胶片生产线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