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用贯穿锚定器和安全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7150.1 | 申请日: | 2014-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3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若林新一;神野洋介;名取敏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24 | 分类号: | B60R2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11517 | 代理人: | 王昭林,毕长生 |
地址: | 瑞典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贯穿 锚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通有约束驾乘人员用的织带的安全带用贯穿锚定器和具备该贯穿锚定器的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座椅上,设置有安全带装置。安全带装置是一种使用织带来对驾乘人员进行约束的安全装置。它可抑制因紧急停止或碰撞等原因导致对车辆产生较大的减速度后驾乘人员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前飞出的情况。
织带从缠绕织带的卷收器被拉出到车内上方,然后穿过被固定在车身上的贯穿锚定器,折返到车内下方。在折返后的织带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固定在车室下方的锚定板。
此外,在贯穿锚定器与锚定板之间,布置有贯穿织带,可在织带上滑动的舌板。而且,在车辆用座椅的侧部(车辆中央侧)设置有带扣。
安全带装置中,由驾乘人员来握持舌板,从卷收器拉出织带,然后向带扣插入舌板,从而使之成为装着状态,通过织带对驾乘人员进行约束。这种安全带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通过卷收器急速地缠绕或是拉出的织带,会偏向于贯穿锚定器的插通孔的一侧,从而会出现所谓的卡住(jamming)这一问题。出现卡住后,织带的拉出和缠绕就变得无法顺畅地进行。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在贯穿锚定器的车外侧,即车室内壁侧设置有凸起物的贯穿锚定器。该贯穿锚定器通过将织带钩挂在贯穿锚定器的凸起物上的方式来防止被卡住。
在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一贯穿锚定器,在贯穿锚定器的车内侧设置凸起物(整流板),驾乘人员将织带卸下后的对织带进行缠绕时,可避免织带被扭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080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142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织带分为,通过插通贯穿锚定器的插通孔夹持贯通孔,并位于沿着织带被拉出方向的车内侧的织带;和与该织带相连、位于卷收器侧(壁侧)的织带。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论述的贯穿锚定器中,壁侧的织带有可能会钩住凸起物。
在车辆发生碰撞等车辆的紧急状态下,预紧器动作,壁侧的织带一时被拉入后,由于驾乘人员向前移动并向车内侧的织带施加体重压力,因此,车内侧的织带也急速地被拉出。车内侧的织带对驾乘人员的肩部近旁进行约束,因此,随着驾乘人员的移动,在维持肩部高度的同时,向前拉出。因此,车内侧的织带会出现接近更为水平的状态的动作。
在车辆的紧急状态下,为防止被卡住,贯穿锚定器需要配合向前拉出的车内侧的织带和壁侧的织带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变化进行旋转。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在贯穿锚定器的壁侧上存在凸起物,因此,壁侧的织带会妨碍贯穿锚定器旋转。而另一方面,车内侧的织带自身依然会被向前拉扯,并接近水平状态,由此使得贯穿锚定器旋转。因此,专利文献1所述的贯穿锚定器中,在妨碍该旋转的力与使之旋转的力之间的平衡失去的瞬间,织带偏向于插通孔的一部分,从而有可能会引起卡住,这种担心总是存在的。
专利文献2所述的贯穿锚定器,尽管在贯穿锚定器的车内侧设有整流板,但只是设想出织带被收纳时的动作而已,并非是设想在车辆紧急状态下施加较大的力的情况。此外,整流板被设置在与插通孔有一段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在车辆紧急状态下,当织带被向前水平拉出时,对于织带自身在插通孔内偏向一边的力,整流板是无法对其起作用的。即,在原理上,整流板并没有可防止被卡住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车辆紧急状态下,当出现驾乘人员向前移动,织带向前基本成水平状态被拉出的情况时,贯穿锚定器要承受卷收器内部的扭力杆被扭转变形的这种程度的巨大荷载。对此,专利文献2所述的整流板只不过是在与插通孔有一段距离的位置上所设置的板材而已,无法承受在车辆紧急状态下所出现的巨大荷载。结果,专利文献2所述的贯穿锚定器在车辆紧急状态下,整流板自身也有可能出现变形。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恐怕是无法防止被卡住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这一课题,提供可防止车辆在紧急状态下被卡住的安全带用贯穿锚定器和安全带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7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物的蜂巢式结构隔震器
- 下一篇:显示屏布置和组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