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80020455.8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1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绪方祐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5/063 | 分类号: | F16C35/063;B60B35/18;F16C19/18;F16C33/64;F16C4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车轮 轴承 装置 间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车辆(诸如汽车)的车轮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控制如下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的方法,在该车轮轴承装置中,在给所述车轮轴承装置施加预载荷的情况下将所述轴承间隙设定为预定的负间隙。
背景技术
以前,将预定的轴承预载荷施加至车轮轴承装置以确保期望的轴承刚性。这种车轮轴承装置的代表性实施例在图13中示出。在本说明书的说明部分,术语“外侧”是指位于车体的外侧的那侧(例如图13的左侧),而术语“内侧”是指当车轮轴承装置安装在车辆时位于车体的内侧的那侧(例如图13的右侧)。
该车轮轴承装置为用于驱动轮的第三代类型,并且包括内构件51、外构件52和以可滚动的方式容纳在内构件51和外构件52之间的双列球53。内构件51包括毂轮54和压配合在毂轮54上的内圈55。
毂轮54在其外侧端一体地形成有车轮安装凸缘56,并且用于紧固车轮的毂螺栓56a沿车轮安装凸缘56的周边等距地布置在车轮安装凸缘56上。另外,毂轮54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内滚道表面54a并且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传递转矩的齿(或花键)54c,并且具有从内滚道表面54a轴向延伸的筒状部54b。
另一方面,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内滚道表面55a的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的筒状部54b上,并且借助于敛缝部54d而被固定,以防止内圈55从毂轮54轴向滑落,敛缝部54d是通过使筒状部54b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的。
外构件52在其外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待被安装到车体(未示出)上的车体安装凸缘52b,并且在其内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52a、52a。容纳在内滚道表面54a、55a和外滚道表面52a、52a之间的双列球53、53由保持架57、57以可自由滚动的方式保持。另外,密封件58、59安装在外构件52的两端上以防止容纳在轴承内的润滑脂渗漏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从外面进入轴承。
由于该车轮轴承装置采取了所谓的自保持结构(在该结构中,内圈55由通过使毂轮54的筒状部54b的端部径向向外塑性变形而形成的敛缝部54d固定),所以对于以前的车轮轴承装置不必通过用大力拧紧螺母等来控制预载量,并且因而可以简化将车轮轴承装置装配到车辆并且长期保持预载量。然而,由于轴承间隙会例如因由于敛缝操作而导致的内圈55的变形或敛缝载荷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难于精确地控制车轮轴承装置中的预载量。
因此,已执行了车轮轴承装置的以下组装过程。即,首先将内圈55压配合在毂轮54的筒状部54b上,如图14所示,并且就在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抵靠毂轮54的肩部61之前立即停止压配合操作。此时在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和毂轮54的肩部61之间保留预定距离S,因此,轴承的轴向间隙是正的。在此状态下,测量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较大端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凸缘侧表面)63的轴向距离t0,并且此外,根据外构件52相对于内构件51的轴向移动量测量轴承的初始轴向间隙δ0。
然后,继续将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上,直到内圈55的较小端面60抵靠毂轮54的肩部61,如图15所示;并且测量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63的轴向距离t1。然后,从公式δ1=δ0-(t0-t1)获得将内圈55压配合到毂轮54上之后的轴向轴承间隙δ1。
然后,执行敛缝操作,并且测量在敛缝之后从内圈55的基准表面62到毂轮54的基准表面63的轴向距离t2,如图13所示。虽然预载量因为敛缝导致的轴承间隙减小而增加,但是间隙减小量(预载荷增大量)可以被表达为(t1-t2)。因此,在敛缝之后最终组装的车轮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预载量)δ2可以从公式δ2=δ1+(t1-t2)获得。
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轴承间隙控制方法,可能提供如下的车轮轴承装置,在该设备中,适当的预载量可以通过基于车轮轴承装置的组装过程中的测量值控制组装车轮轴承装置之后的负的轴承间隙来保证(参见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1-225606A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这种轴承间隙控制方法中,虽然可能从已完成敛缝的最终组装的轴承装置的轴承间隙(预载量)δ2获得轴承的预载量,但是因为敛缝之前的轴承间隙δ1的变化或者由于敛缝操作而导致的轴承间隙的减量(t1-t2)的变化,所以在真正的组装过程中非常难于精确地并稳定地控制最终轴承间隙δ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0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