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及包装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8241.5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9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石丸慎太郎;春田雅幸;向山幸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67/02;C08L6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缩 聚酯 薄膜 包装 | ||
1.一种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且在全部聚酯树脂成分100摩尔%中,包含源于丁二醇的结构单元1~25摩尔%、源于ε-己内酯的结构单元1~25摩尔%、除源于丁二醇和ε-己内酯的结构单元以外的源于能形成非晶质成分的1种以上单体的结构单元18摩尔%以上,所述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满足下述条件(1)~(3):
(1)通过偏光ATR-FTIR法测定的所述薄膜的在1340cm-1处的吸光度A1与在1410cm-1处的吸光度A2之比A1/A2(吸光度比)在薄膜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均为0.45以上且0.75以下;
(2)使所述薄膜在90℃的热风中热收缩30秒时的30秒后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应力(30秒后收缩应力)与最大收缩应力的比率(30秒后收缩应力/最大收缩应力)为75%以上且100%以下;
(3)在30℃、85%RH气氛下将所述薄膜老化672小时后,将该老化后的薄膜在70℃的热水中浸渍10秒时的宽度方向的热水热收缩率为30%以上且55%以下。
2.一种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在全部聚酯树脂成分100摩尔%中,包含源于丁二醇的结构单元1~25摩尔%、源于ε-己内酯的结构单元1~25摩尔%、除源于丁二醇和ε-己内酯的结构单元以外的源于能形成非晶质成分的1种以上单体的结构单元18摩尔%以上,所述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满足下述条件(1’)、(2)及(3):
(1’)通过偏光ATR-FTIR法测定的所述薄膜的在1340cm-1处的吸光度A1与在1410cm-1处的吸光度A2之比A1/A2(吸光度比)在薄膜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均为0.40以上且低于0.45;
(2)使所述薄膜在90℃的热风中热收缩30秒时的30秒后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应力(30秒后收缩应力)与最大收缩应力的比率(30秒后收缩应力/最大收缩应力)为75%以上且100%以下;
(3)在30℃、85%RH气氛下将所述薄膜老化672小时后,将该老化后的薄膜在70℃的热水中浸渍10秒时的宽度方向的热水热收缩率为30%以上且5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所述除源于丁二醇和ε-己内酯的结构单元以外的源于能形成非晶质成分的1种以上单体的结构单元不含有二乙二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在40℃、65%RH气氛下将所述薄膜老化672小时时的宽度方向的自然收缩率为0.3%以上且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薄膜宽度方向的所述吸光度比与薄膜长度方向的所述吸光度比之差低于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将所述薄膜在70℃的热水中浸渍10秒时的宽度方向的热水热收缩率为30%以上且5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将所述薄膜在98℃的热水中浸渍10秒时的宽度方向的热水热收缩率为40%以上且75%以下,且长度方向的热水热收缩率为0%以上且15%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的长度方向的拉伸断裂强度为80MPa以上且200MPa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中,使所述薄膜在80℃的热水中沿宽度方向收缩10%后的、薄膜长度方向的每单位厚度的直角撕裂强度为180N/mm以上且330N/mm以下。
10.一种包装体,其特征在于,通过将由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得到的具有打孔线或切口的标签被覆于包装对象物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并使其热收缩而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82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