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空调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40446.5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7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前田谦一郎;加藤慎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空调 单元 | ||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1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3-193027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 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相互并列形成的两个通风路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关于车辆用空调单元的以往技术。该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 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和作为设置于该空调壳体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该蒸发器的热交换部分 分为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调空气通过蒸发器的第1部分后还通过蒸 发器的第2部分,之后向车室内吹出。这样一来,在空调壳体内使空调空气通过蒸发器两次, 从而与仅通过一次的情况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24496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空调壳体内使空调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的话,能够效率良好地进 行空调空气的温度调节。另一方面,由于空调空气通过两次热交换器,因而与一次的情况相 比压力损失增大。因此,有难以大风量地吹送空调空气的担忧。并且,有时为了尽量维持乘 员的舒适性,比起降低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需要优先增大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 量。例如,在车室内成为非常高温的情况下,比起降低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需要优 先增大所述空气的风量。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有无法充分增大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 而有损乘员的舒适性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在空调壳体内使空气通过 热交换器两次,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调节空气温度,且比起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能够 优先降低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在所述空调壳体内相互并列形成的第1通风 路及第2通风路;形成于所述空调壳体内且使所述第1通风路的一端与所述第2通风路的一 端连通的第1连通通风路;设置于第1通风路且在该第1通风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加热或 冷却在该第1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1热交换器;设置于第2通风路且在该第2通风路的 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加热或冷却在该第2通风路内流动的空气的第2热交换器;及切换到多个 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的送风模式切换装置。
多个送风模式包含:(i)第1送风模式,该第1送风模式从空调壳体外向第1通风路的 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1通风 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并且,从空调壳体外向第2通风路的一端导入空气,使该空气从 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 及(ii)第2送风模式,该第2送风模式从空调壳体外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导入空气,使 该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一端流通后经由第1连通通风路向第2通风路 的一端流通,使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 流通,且从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
根据上述的内容,在第2送风模式中,从空调壳体外导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的空气从 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一端流通后经由连通通风路向第2通风路的一端流通, 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该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该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2 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被导入空调壳体内的空气依次通过第1热交换器和第2 热交换器后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能够在空调壳体内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从而效率良 好地调节空气温度。
另外,在第1送风模式中,从空调壳体外导入第1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第1通风路的 一端向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1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并且,从空调壳 体外导入第2通风路的一端的空气从第2通风路的一端向第2通风路的另一端流通并从该第 2通风路的另一端向车室内吹出,因此被导入空调壳体内的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 交换器中的一方而不通过另一方地向车室内吹出。因此,在第1送风模式中,与在空调壳体 内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两次的第2送风模式相比,能够使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降 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0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