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门闭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6551.X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3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H·施弗尔;M·舒尔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1/20 | 分类号: | E05B81/20;E05B77/08;E05B79/04;E05B81/06;E05B8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车门 闭锁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闭锁系统,该机动车门闭锁系统具有车身侧的锁壳(1)和盖罩侧的或车门侧的挡块(2),或反之。另外实现了闭锁和/或打开装置(8,9)。根据本发明,该闭锁和/或打开装置(8,9)从外侧作用在锁壳(1)上以使锁壳在闭锁/或打开过程中相对于位置固定的基础元件(4)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闭锁系统,该机动车门闭锁系统具有车身侧的锁壳和盖罩侧的或车门侧的挡块,或者反之。机动车门闭锁系统还具有闭锁和/或打开装置。
背景技术
锁壳通常具有锁盒以及锁盖,借助于该锁盖可以封闭锁盒。在锁盒中通常支承有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包括转动锁叉和与转动锁叉共同作用的锁定爪。转动锁叉和进而这样定义的机动车门锁以已知的方式方法与挡块互相作用。
照例,锁壳可以布置在车身侧或盖罩侧或者说车门侧。在最先提到的情况下锁壳例如通过螺纹件紧固在机动车车身上。后来提到变型方案对应于,锁壳和利用锁壳使门锁被安装在车门、盖罩、盖板或类似部件上或内部。
一贯地,在实践中,例如侧门锁、后盖锁和盖罩锁即发动机罩锁被区分开。这些锁全部落在“机动车门锁”这一上位概念之下,并且与挡块相结合落在“机动车门闭锁系统”的上位概念之下。
在本发明范围内,锁壳通常安装在车身侧,即安装在所属的机动车车身上。而挡块连接在盖罩上,从而通常视作盖罩锁或者说发动机罩锁。原则上也可以反过来地安装。这时挡块连接在车身即机动车的车身上,而锁壳和利用锁壳使机动车门锁被安装在盖罩上或一般而言车门侧。
在实践中及根据文献EP 1 489 252 B1的现有技术中,有利地通过闭锁辅助装置和打开辅助装置工作,该闭锁辅助装置和打开辅助装置一般用于,在到达规定的预锁位置后使在车身与待闭锁的盖罩或车门之间的距离被减小(闭锁位置)。这通常以电机驱动的方式实现或通过机动式的驱动装置实现,虽然原则上也能够实现和具有机械的拉紧或闭锁。此外人们基本上还知道打开装置,借助于该打开装置所述的盖罩即机动车罩或门即机动车门相对于机动车车身被打开或被调节。原则上这种闭锁/打开装置可以被组合起来。
然而通常大多数情况下仅通过闭锁辅助装置或闭锁装置工作,这种闭锁装置将例如位于锁止机构的预锁止位置中的机动车门通过电机驱动地拉紧到主锁止位置中。为此在根据文献EP 1 489 252 B1的现有技术中,摇臂被施加作用。机动式的驱动装置作用在具有两个肘杆的肘杆元件上。以这种方式即便在机动式的驱动装置失效时也可保证,在机械的闭锁过程中无错误地机械地致动锁止机构。这种情况已被证明是有价值的。
最近尤其是在所谓的盖罩锁、即机动车盖罩上的或机动车盖罩的区域中的机动车门锁中,产生如下要求:将机动车门或机动车盖罩与机动车车身之间的缝隙调节得尽可能小,并尽可能减小到0mm或接近0mm。这种要求的原因不仅基于美观的考虑,即对于现代机动车要求尽可能平滑的和封闭的表面,而且尤其在这个区域中这种缝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在前部区域中的空气涡流,这种空气涡流取决于其产生情况和特性可以负面地影响空气阻力。对此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在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一步发展所述类型的机动车门闭锁系统,使得可以通过简单的措施提供在车身和门或盖罩之间的尽可能小的缝隙。
为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在本发明范围内提供这种类型的机动车门闭锁系统,其突出之处是,闭锁和/或打开装置从外侧作用在锁壳上,用以使锁壳在闭锁/打开过程中相对于位置固定的基础元件移动。
因为锁壳通常布置在车身侧,即布置在机动车车身上或连接在机动车车身上,所以位置固定的基础元件是该机动车车身的组成部件。一般来说,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机动车门锁或盖罩锁位于机动车车身前部中的上部的前部承载件的区域中,该前部承载件通常水平地布置或走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开特股份公司,未经开开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65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