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过充电单元及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47260.2 | 申请日: | 2014-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8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间明田博清;根岸信保;岩村直树;桥本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2/34;H01M10/48;H02H7/18;H02J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吴倩;张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单元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防过充电单元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在产生过充电状态时产生电池电压的上升及电池内部气压的 上升等。因此,二次电池具备保险丝,其在产生过充电状态时将从外部装 置供给的充电电流切断。当电池电压超过规定的电压时,保险丝熔化,切 断从外部装置供给的充电电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57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供一种具备可靠性高的电流切断机构的防过充电单元及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防过充电单元具备电流切断部、第1短路引线、第2 短路引线、电压检测部和连接部。电流切断部的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池的一 个电极端子电连接,当规定的电流通过时进行切断。第1短路引线与所述 电流切断部的另一端电连接。第2短路引线与所述二次电池的另一个电极 端子电连接。电压检测部对所述第1短路引线与所述第2短路引线之间的 电压进行测定。连接部在所述电压检测部测定的电压超过规定的阈值时, 使所述第1短路引线和所述第2短路引线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电流的流动的例子的 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电流的流动的例子的 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电流的流动的例子的 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俯视图的例子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的构成例的方框图。如 图1所示,二次电池系统具备二次电池1、充电单元20及布线29a以及29b 等。
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具备外包装罐2、收纳在外包装罐2内的电极 组3、内部正极引线4、内部负极引线5、正极端子6、负极端子7、盖板 15、绝缘构件16和防过充电单元30。电解质(未图示)被保持在电极组3 中。外包装罐2为形成矩形状的箱状,外包装罐2的上面开口。外包装罐2 例如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形成。例如,铝合金为含有镁、锌、硅等元素的合 金等。在合金中含有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时,其含量例如为100ppm 以下。外包装罐的板厚可以设为1mm以下,也可以为0.5mm以下。
电极组3是中间夹着隔膜地将正极和负极卷绕成扁平形状而成的。正 极例如包含由金属箔构成的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由与正极集电体的长边平 行的一端部构成的正极集电极耳10、和至少除了正极集电极耳10的部分之 外形成在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材料层(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另一方面, 负极例如包含由金属箔构成的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由与负极集电体的长边 平行的一端部构成的负极集电极耳11、至少除了负极集电极耳11的部分之 外形成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材料层(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这样的正极、 隔膜及负极按照正极集电极耳10从隔膜向电极组的卷绕轴方向突出、且负 极集电极耳11从隔膜向与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错开正极及负极的位 置地进行卷绕。通过这样的卷绕,电极组3如图1所示,卷绕成涡旋状的 正极集电极耳10从一方的端面突出,且卷绕成涡旋状的负极集电极耳11 从另一方的端面突出。正极集电极耳10及负极集电极耳11可由与正负极 的集电体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铝形成或由含有选自Mg、Ti、Zn、 Mn、Fe、Cu及Si中的至少1种元素的铝合金形成。
内部正极引线4及内部负极引线5分别由带状的导电板构成。内部正 极引线4电连接在正极集电极耳10上,此外,内部负极引线5电连接在负 极集电极耳11上。正极端子6及负极端子7分别经由绝缘构件16固定在 盖板15上。内部正极引线4的顶端电连接在正极端子6上,内部负极引线 5的顶端电连接在负极端子7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7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及其热管理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池的UAV
- 下一篇:电池设备和电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