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2319.5 | 申请日: | 2014-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3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M·拉贾戈帕;J·黄;D·费舍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2 | 分类号: | F16H57/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殷玲;吴鹏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单元 | ||
用于机动车应用、尤其是用于具有或结合机动车门锁的应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壳体(5)、马达(1)以及相关联的马达轴(2),以及在马达轴(2)的一个端部产生轴向力的至少一个弹性元件(6),弹性元件(6)位于壳体(5)中的至少一个容纳部(7,8)中。在俯视图中,弹性元件(6)具有大致T形的设计,具有端板(6a)和两侧的悬臂(6b),端板(6a)作用在马达轴(2)上,并且至少悬臂(6a)布置在容纳部(7,8)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尤其是用于具有或结合机动车门锁的应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壳体、马达/电机以及相关联的马达轴/电机轴、以及设置在马达轴的一个端部的产生轴向力的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位于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容纳部上。
背景技术
这种驱动单元可以用于例如驱动雨刷器刮板、电动车窗、后视镜、座椅以及整个车门。特别优选地这种驱动单元可用于实现机动车门锁中的中央锁定功能。有利地,这种驱动单元还用于结合所谓的电动锁,即,这种机动车门锁,其中必要的锁定系统借助于马达打开。
为此,这种类型的驱动单元常常中输出侧配备有齿轮机构,尤其是蜗轮机构。在这个情况下,在马达轴的输出侧,布置有与蜗轮机构的外部齿啮合的蜗杆。蜗轮在不同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具有使马达轴在其操作期间替换轴向负载的效果。由于这些不同的轴向负载,现有技术中,当在马达轴的马达侧与齿轮侧的轴向止动部之间出现纵向间隙时产生咔嗒咔嗒的噪音。
为了控制马达轴的该纵向或轴向间隙,现有技术提出不同的方案。所述类型的EP0 764 099 B1批露了具有电驱动马达以及蜗轮机构的驱动单元。此外,预紧弹性元件设置用于弹性地推靠蜗杆的自由侧表面。这些弹性元件包括叶片弹簧型弹性元件,其与蜗杆的旋转轴线横向对齐、通过其相对的端部边缘固定在相关联的壳体肩部上。在端部边缘之间,具有在预紧下接触蜗杆的外表面的中心段。
US 5 169 245和EP 0 133 527 B2披露了类似的驱动单元。在前面的情况中,马达轴设置于经由球体支承在弹性元件上的驱动单元中。根据EP 0 394 512 A1的变型具有轴向盘,其轴向地布置在马达的轴端的面上。
现有技术中的这种设计结构相对复杂并需要分几个阶段来制造。根据US 3 169245,不仅提供端侧钢球,而且还有接触该球的板,其借助于螺旋弹簧被支承在安装件中。EP0 394 512 A1通过特殊形状的启动盘来工作,该启动盘额外配备有支承在壳体上的上游设定螺钉。最后的引用,EP 0 764 099 B1采用弹性元件,在俯视图中,该弹性元件的形状大致类似矩形,其在矩形的较短侧的端部边缘被折弯成朝向中间段的平面向外的同一侧的至少30°的角度。这在生产和组装方面也是昂贵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进一步开发这种类型的驱动单元的技术问题,其方式是,能为马达轴设置具有完美弹性作用/操作的轴向支承,通过该轴向支承的辅助,马达轴通过弹性作用对轴向间隙的补偿来支承以用于降噪,目的是特别成本有效地实施简单设计。
在解决该技术问题时,根据本发明的典型驱动单元的特征在于,在俯视图中,弹性元件具有大致T形设计,其具有端板和两侧的悬臂,其中端板作用在马达轴上并且至少所述悬臂布置在容纳部中。
通常,容纳部不仅用于在两侧接收和保持所述悬臂。容纳部通常额外地和根据本发明设计成也接收端板、至少端板的脚部。这通常通过沿着端板布置两个悬臂来实现,根据驱动单元的俯视图,端板在所述两个悬臂之间主要横向延伸到马达轴。这样,端板在预紧力下接触马达轴的端面。
为了具体实现,两侧上的所述悬臂通常分别插入相关联的槽容纳部,至少部分地形锁合。这使得位于其之间的端板可以通过弹性作用在马达轴上。这意味着两个悬臂主要作为弹性元件的固定支承部,该弹性元件在俯视图中是T形的。另一方面,弹性地连接作为固定支承部的两个悬臂的端板能对马达轴轴向地施加所需预紧力,通过该预紧力进行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开特股份公司,未经开开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2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