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触控感测电极及触控屏幕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3800.6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5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朴东必;梁敏洙;李在显;李喆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韩国全***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触控感测 电极 屏幕 面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触控感测电极以及包括此混合触控感测电极的触控屏幕面板,混合触控感测电极包括附着至第一光学功能层的第一感测图型与附着至第二光学功能层的第二感测图型,其中第一与第二光学功能层分别具有介电常数/厚度值为0.01至0.091/μm,且第一与第二光学功能层的介电常数的总和为6至11,借此,触控感测电极可于薄膜结构中形成,其具有增进的触控灵敏度,同时具有降低的噪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混合触控感测电极以及包括此混合触控感测电极的触控屏幕面板有关,且具体而言,与可应用于可挠式显示器的混合触控感测电极、以及包括此混合触控感测电极的触控屏幕面板有关。
背景技术
通常,触控屏幕是一种配备有特殊输入装置的屏幕,以接收利用使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触碰屏幕而产生的位置输入。这种触控屏幕并不使用键盘,但具有一种多层层压体的配置,其中,当使用者的手指或例如触控笔物体触碰屏幕上显示的特定字符或位置时,触控屏幕辨识该位置、并直接从屏幕接收资料,以由储存于其中的软体实际处理在特定位置处的信息。
为了能辨识出触碰位置而不使屏幕上显示的影像的可视性变差,需要使用透明感测电极,其中感测图型一般是形成于预定图型中。
在相关领域中已知有各种结构可用于触控屏幕面板中作为透明感测电极。举例而言,玻璃-氧化铟锡(ITO)膜-ITO膜(GFF)、玻璃-ITO膜(G1F)、或仅玻璃(G2)结构可使用于触控屏幕面板中。
举例而言,第1图中说明了作为传统透明感测电极的结构。
透明感测电极由第一感测图型10与第二感测图型20形成。第一与第二感测图型10与20是设置为与彼此不同的方向,以提供触碰点的X与Y坐标的信息。具体而言,当使用者的手指或物体触碰透明基材时,依据接触位置的电容变化可被侦测出且经由第一与第二感测图型10与20、以及为位置侦测线的金属线路被传送至驱动电路。然后,X与Y输入处理电路(未示)将电容变化转换为电子信号以识别出接触位置。
在此方面,第一与第二感测图型10与20必须在透明基材的同一层中形成,且各自的图型必须彼此电连接以侦测出触碰位置。然而,第二感测图型20是彼此连接,而第一感测图型10则以岛状形式彼此分隔,因此,需要额外的连接电极(桥式电极)50以使第一感测图型10彼此电连接。
然而,连接电极50不应电连接至第二感测图型20、且因此必须在与第二感测图型20不同的层中形成。为了说明这种结构,第2图阐明一部分的放大图,其中连接电极50于第1图的线A-A’所示截面中形成。
参阅第2图,在基材1上形成的第一与第二感测图型10和20是通过于其上形成的绝缘膜30而呈彼此电绝缘。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感测图型10必须彼此电连接,因此这些图型是利用连接电极50而彼此电连接。
为了通过连接电极50以岛状形式分隔的第一感测图型10彼此连接、同时与第二感测图型20电气隔离,需要形成接触孔40。为此,在接触孔40于绝缘膜30中形成之后,需要执行形成连接电极50的额外步骤。
如上述说明,在额外需要这类连接电极50的透明感测电极中,需要用于形成接触孔40与连接电极50的额外处理,由此,在制程期间可能会发生例如第一感测图型10和第二感测图型20之间电气短路的缺陷,且感测电极图型的导电性会因为连接电极与感测图型之间的接触电阻而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韩国专利公开号第2010-84263号揭露了一种技术,其中,连接电极是先在透明基材上形成,然后形成绝缘膜与接触孔,且第一感测图型与第二感测图型系形成于其上,以改善与遮罩数及制程复杂性有关的问题。
然而,韩国专利公开号第2010-84263号中揭露的技术基本上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其应设有额外的连接电极。
同时,近来对于可挠式显示器的研究正活跃地进行,可挠式显示器是通过使用聚合物膜来替代玻璃基材而显得比传统面板更薄更轻,且可弯曲达某些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38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