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改变的辅助噬菌体制备抗原结合分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4608.9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5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慎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N15/09;C12P21/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柳春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改变 辅助 噬菌体 制备 抗原 结合 分子 方法 | ||
1.制备包含共同的第一多肽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的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a)对多个不同抗原进行获得特异性结合预定抗原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1)和(a-2),
(a-1)使所述抗原与制备包含共同的第一多肽的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的方法制备的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接触,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和(2),
(1)多次进行制备展示抗原结合分子的噬菌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能够表达第一多肽的辅助噬菌体与能够表达第二多肽的细菌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多肽与所述第二多肽缔合形成所述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步骤中应用的多个细菌是能够表达氨基酸序列不同的多个第二多肽的细菌群,并且步骤中应用的辅助噬菌体是能够表达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的辅助噬菌体,以及
(2)回收步骤(1)中制备的、展示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多个噬菌体;和
(a-2)从所述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中选择与所述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以及
(b)应用步骤(a)中获得的多个抗原结合分子中含有的、多个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以及多个不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二多肽,制备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多肽分别与所述第一多肽缔合,形成与所述多个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所述多个抗原结合分子,
其中所述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具有抗体可变区,其中第一多肽以及第二多肽分别选自包含L链可变区的多肽以及包含H链可变区的多肽,并且彼此不同。
2.制备包含共同的第一多肽的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的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a)对多个不同抗原进行获得特异性结合预定抗原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1)和(a-2),
(a-1)使所述抗原与制备包含共同的第一多肽的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的方法制备的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接触,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和(2),
(1)多次进行制备展示抗原结合分子的噬菌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能够表达第一多肽的辅助噬菌体与能够表达第二多肽的细菌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多肽与所述第二多肽缔合形成所述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步骤中应用的多个细菌是能够表达氨基酸序列不同的多个第二多肽的细菌群,并且步骤中应用的辅助噬菌体是能够表达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的辅助噬菌体,以及
(2)回收步骤(1)中制备的、展示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多个噬菌体;
(a-2)从所述抗原结合分子展示文库中选择与所述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以及
(b)对步骤(a)中获得的多个抗原结合分子中含有的、多个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以及多个不同氨基酸序列的第二多肽,分别配制编码所述第一多肽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多个第二多肽的多核苷酸的步骤,
(c)将步骤(b)中配制的各多核苷酸导入宿主细胞的步骤,以及
(d)培养步骤(c)的宿主细胞,回收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多肽分别与所述第一多肽缔合,形成与所述多个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所述多个抗原结合分子,
其中所述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具有抗体可变区,其中第一多肽以及第二多肽分别选自包含L链可变区的多肽以及包含H链可变区的多肽,并且彼此不同。
3.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将编码第一多肽的多核苷酸插入辅助噬菌体的基因组中。
4.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将编码第一多肽的多核苷酸与启动子功能性连接。
5.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第一多肽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质融合。
6.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辅助噬菌体是M13KO7。
7.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细菌包含编码第二多肽的多核苷酸。
8.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编码第二多肽的多核苷酸插入噬菌粒载体。
9.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第二多肽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质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外制药株式会社,未经中外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460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核病生物标志
- 下一篇:微流体装置和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