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03545.2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民;邓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友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9/41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锡市国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小 通电 横向 扩散 mos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属于半导体器件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横向双扩散 MOS 晶体管(LDMOS)的逐渐发展,其耐压高、热稳定性好、频率稳定、更高增益等性能日益突出,LDMOS 成为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控制系统、通信系统、武器系统等方面。因此,基于 LDMOS的研究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研究所、实验室、电子器件制造厂家和高等院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从结构上看,LDMOS 器件的电极全部位于芯片表面,容易与低压信号电路及其它元器件相互集成,加之驱动电路简单高效,使其成为功率集成电路中采用得最为普遍的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反向击穿电压是 LDMOS 器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也是影响元器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为了有效提高元器件击穿电压,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场板技术、场限环技术、横向变掺杂技术以及 RESURF 技术等。器件的导通电阻是影响 LDMOS 晶体管性能和功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高压大功率的器件而言,导通电阻直接影响着电子元器件性能的优劣。导通电阻与击穿电压这两个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提高 LDMOS 的击穿电压,必然导致导通电阻增大,从而降低开关性能。为了克服这种矛盾,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新颖的 LDMOS 结构和制作工艺。例如,为了有效降低导通电阻,可以采用具有阳极短路结构的 LIGBT 来代替 LDMOS,用载流子中少子对电导进行调制;还可以从制作工艺上对元器件进行有效的改造,通过缩短电流通道来增加该通道的电导,从而达到降低导通电阻的目的;也可通过改变 LDMOS 中漂移区的结构来实现,通常采用深槽状的漏极以及下凹状的源极结构来增宽电流通道,但是以上这些工艺非常复杂。在传统LDMOS 的结构设计中,当提高击穿电压时,要求增加漂移区的长度,同时降低漂移区的掺杂浓度,而这些又恰好是导致导通电阻增大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器件尺寸和掺杂浓度,使得耐压和导通电阻达到最优的折衷是LDMOS器件优化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于P型LDMOS器件来说,由于其是通过空穴导电,因此它的导通电阻相对于N型LDMOS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就更是难以做小,从而一直成为业内重点研究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以解决耐压和导通电阻达到最优折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包括:
P型衬底,
设在所述P型衬底上的N型埋层,
设在所述N型埋层上的P型外延层,
依次间隔设置在P型外延层表面上的第一有源区、第二有源区、第三有源区、第四有源区、第五有源区,设置在各有源区之间的场区,
从P型外延层上第一有源区、第五有源区的位置分别向下扩散至N型埋层的深N阱,所述深N阱与N型埋层相对通,在每一个深N阱中设有一个浅N阱,所述浅N阱内有N+注入扩散区,
P型外延层上第二有源区、第四有源区的位置分别设有浅P阱,浅P阱内有P+注入扩散区,所述P+注入扩散区为漏极,
P型外延层上第三有源区的位置设有背栅N阱区,背栅N阱区内有N+注入扩散区、P+注入扩散区,P+注入扩散区上表面覆盖有多晶硅,多晶硅延伸至相邻场区上表面,所述P+注入扩散区为源极,所述N+注入扩散区为背栅,
浅P阱和背栅N阱区之间有P型注入层。
作为所述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场区上覆盖有场氧化层,场氧化层以及和有源区上覆盖至少一层氧化层,所述至少一层氧化层在深N阱、漏极、源极以及背栅处的相应位置被去除。
作为所述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场氧化层的厚度是4000~6000埃。
作为所述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三有源区上表面覆盖有栅氧化层,栅氧化层上设有作为栅极的多晶硅层。
作为所述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栅氧化层的厚度是115~130埃。
作为所述减小导通电阻的P型横向双扩散MOS管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多晶硅层的厚度为2500~3500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友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友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35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