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化学接枝无机粒子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28465.2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0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韦伟峰;张锦芳;马骋;陈立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长沙宝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5 | 分类号: | H01M10/0565;C08G8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化学 接枝 无机 粒子 固态 聚合物 电解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及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正负极之间起着传导电流和输运离子的作用,而且在电池比能量、安全性、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造价成本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影响因素。
目前传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电解质为有机液态电解质,因其研究起步早,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占据了当前90%成品锂离子电池市场。但是由于液态电解液是闪燃点较低的有机物,在大电流放电或过充的情况下,会引燃电解液,导致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且有机液体易泄露,造成其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差。因此,开发安全高性能的电解质迫在眉睫。
近年来,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倍受青睐,不仅因其固态结构克服了使用可燃性有机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问题,而且具有与电极材料的反应活性低、质量轻、可薄形化、易于加工等优点。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较低,高温稳定性,界面循环稳定性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高温稳定性、界面循环稳定性能较优的锂离子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按以下步骤制备上述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第一步:将无机酸烷基酯溶于有机溶剂1中配成A溶液,将水溶于有机溶剂2中配成B溶液,控制pH值在3~4.5,将B溶液滴入A溶液中,滴加完后,于50~70℃水解反应1~3小时,无机溶胶颗粒,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偶联剂,在保护气氛条件下,于70~90℃反应1~3小时,得溶胶颗粒反应液;所述的有机溶剂1和有机溶剂2为可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所述的无机酸烷基酯的结构通式为:R1(OR2)4,式中,R1为金属元素或Si,R2为C原子数为1~5的烷基;
第二步:第一步制得的溶胶颗粒反应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单体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引发剂,于70~90℃反应4~6小时,得无定型的纳米复合体反应液;单体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总反应质量浓度为0.2~1g/mL,引发剂的质量浓度为(3~5)×10-4g/mL;
第三步:将第二步得到的无定型的纳米复合体反应液在反应容器中于140~160℃反应10~15小时,经分离——真空干燥,得纳米晶体;
第四步:按一定比例将第三步得到的纳米晶体和有机锂盐溶于有机溶剂3中,搅拌20~24小时得纳米粒子高分散的悬浊液,将悬浊液采用流延方式成膜,去除溶剂3后,真空干燥,得全固态聚物电解质;有机锂盐选自三氟甲磺酸锂、二草酸硼酸锂或双氟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第一步中所述的无机酸烷基酯与水的摩尔比为1∶(3~4)时较好;偶联剂宜采用硅烷偶联剂或钛酸酯偶联剂;有机溶剂1和有机溶剂2选自4个碳原子以下的有机醇中的一种。
在第二步中,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的氧乙烯的段数为5~30;聚氧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单体的摩尔比为1∶(0.1~1.5);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
在四步中所述的有机溶剂3选自四氢呋喃或乙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化学接枝法一步制备的MeOx(Me为Ti或Si)/POEM-co-PDMS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此复合电解质具有较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更优异的电导率和电池性能。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的固态电解质与未接枝的聚合物电解质PEGMEM-co-PDMS的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比较图
图2实施例3的固态电解质与未接枝的聚合物电解质PEGMEM-co-PDMS的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第一步:将1.32ml硅酸乙酯溶于10ml乙醇中配成A溶液,将0.42ml去离子水溶于10ml乙醇中配成B溶液,控制pH值在3~4.5,将B溶液滴入A溶液中,滴加完后,于60℃水解反应2小时,再向其中加入0.1g的硅烷偶联剂,在氮气氛条件下,于80℃反应2小时,得溶胶颗粒反应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长沙宝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南大学;长沙宝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84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电池真空封装机及其压板机构
- 下一篇:聚合物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