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胶孢炭疽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引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0095.6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1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郑小波;王帅帅;陆辰晨;田擎;张海峰;王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4;C12N15/1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涛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炭疽 环介导 等温 扩增 引物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领域,涉及一种检测胶孢炭疽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引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寄主繁多,有2200多种植物,引起炭疽病,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胶孢炭疽菌侵染大豆植株时,大豆的茎、荚、叶及叶柄均可受害,并且可以导致大豆种子品质降低。发病植株茎秆病斑深灰色,黑色小点排列不规则;荚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至灰白色,上面密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叶部病斑褐色,产生明显凹陷,一般呈轮纹状排列[2]。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产生在有黏质的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椭圆形,无色,盘的四周有褐色刚毛[3]。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或残留的病组织中越冬,越冬病原菌于次年产生分生孢子传播扩散,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昆虫和风雨传播[4],同时,该病菌亦可随大豆种子调运进行跨区域远距离传播。为了阻止大豆胶孢炭疽病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大豆胶孢炭疽病菌病得到控制,需要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
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炭疽病的发生呈扩大蔓延、加重危害的趋势,全国各大豆产区均有炭疽病的发生,对大豆生产造成很大威胁。为了减少大豆炭疽病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大豆炭疽病得到控制,需要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以实现田间早期诊断。
大豆炭疽病可由多种炭疽菌侵染引起,迄今中国已报道引起大豆炭疽病的炭疽菌有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辣椒炭疽菌(C.capsici)、黑线炭疽菌(C.dematium)等。其中,胶孢炭疽菌是炭疽菌属内最大的一个种[5],因此针对大豆胶孢炭疽菌的分子检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传统病原菌的分类、鉴定主要基于形态学特性、致病性测定等[6],但炭疽菌种间甚至种内菌株间形态变异大,近似种之间的分类特征差异微小,造成该属的分类较难操作。胶孢炭疽菌作为该属内一个主要种和重要种,从形态特征来看,具有集合种群和复合种的特征,种内菌株间变异大,有多个专化型或生理小种。由于种内菌株从形态至生理特性存在较大的变异性,使该种在鉴定上常与一些近似种混淆,为此类病害的有效防治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传统分类鉴定方法耗时长、灵敏度低、易受人为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7],不能在病害潜伏期和初 发期做出诊断,很难对病害发生进行及时的监测和有效控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应用到胶孢炭疽菌的研究中。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普通PCR的方法已经成功用于检测胶孢炭疽菌[8],但普通PCR已属较陈旧的技术且具若干缺陷,例如检测耗时偏长,大概6~8h;对靶基因区段的识别位点少,误检率偏高,检测特异性与灵敏度偏低;检测过程较繁琐等,难以满足需求。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日本的荣研株式会社的Notomi等人于2000年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9],其特点是针对靶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在链置换DNA酶(Bst DNA polymerase)的作用下,60~65℃恒温扩增,60min左右即可观察结果,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产物检测便捷等特点。LAMP反应只需进程结束后,在反应液中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观察颜色和荧光变化便可直接判断结果,大大降低了对实验人员的伤害,并且增加了在田间的应用价值。SYBR Green I只能结合到双链DNA的小沟部位,当SYBR Green I与双链DNA结合的时候,会发出比原先强800-1000倍的荧光,在日光灯下通过肉眼即可观察到颜色变化。如果含有扩增产物,反应混合物变为黄绿色;反之,则保持SYBR Green I的橙色不变。此外,由于核酸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因此可以在简单的水浴锅或保温瓶条件下完成实验,不需要购置昂贵的PCR仪,检测成本有所降低,易于在基层部门推广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会在病害检测、食品检测、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0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测纤维蛋白原SNP的试剂盒及其方法
- 下一篇:基因分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