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的污水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8073.2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1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聪;万明亮;李拓;麦礼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7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转盘 生物处理池 污水处理池 供氧管道 空气驱动 一体结构 耦合 处理池 通水道 补气 除渣 清渣 污水预处理装置 隔墙 连通 进气口 生物酶催化 排污管道 污水杂物 出气口 气压差 对向 格栅 转动 驱动 占用 | ||
本发明涉及具有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的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在污水处理池中设置隔墙之一,将污水处理池分为除渣处理池和生物处理池,除渣处理池在前,生物处理池在后,在隔墙之一中设有通水道之一,在通水道之一处设有格栅,除渣处理池通过通水道之一连通生物处理池;在生物处理池内设有补气供氧管道和生物转盘,补气供氧管道的出气口对向生物转盘,补气供氧管道的进气口连通大气,形成气压差以驱动生物转盘转动,构成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本发明占用面积小,具有有效的进行对污水杂物的分离和生物酶催化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的污水预处理装置,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生活污水的预处理。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一级处理是最基本的污水处理方法,一般用于处理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也可作为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前的预处理。此方法原理简单,对水中悬浮物及COD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水处理中应用广泛。针对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有毒物质和适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特点,如何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再辅以生物处理方法作为后续生物系统的预处理,进一步提高B/C比值,降低有机负荷,即是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现有技术中,有人偿试使用带生物转盘的污水预处理装置对污水进行生物预处理,虽然能收到一定效果,但其是采用开放式分布设置,由格栅池、沉淀池、生物转盘等分别分布在不同位置由管道相接,存在占地面积大、整体结构复杂、生物转盘结构不合理及隔渣性能差、容易堵塞、起渣麻烦、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起渣便捷、不易堵塞的一种简便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化污水预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具有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的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的入口端连接排污管道的出水口,污水处理池为埋地式结构,在污水处理池中设置隔墙之一,将污水处理池分为除渣处理池和生物处理池,除渣处理池在前,生物处理池在后,在隔墙之一中设有通水道之一,在除渣处理池一侧的通水道之一处设有格栅、以分离固体杂物,除渣处理池通过通水道之一连通生物处理池,形成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在生物处理池内设有补气供氧管道和生物转盘,补气供氧管道的出气口位于生物处理池底部或下部并对向生物转盘,补气供氧管道的进气口连通大气,通过大气压在生物处理池内形成气压差以驱动生物转盘转动,构成清渣耦合空气驱动生物转盘一体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进一步的,在格栅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固体杂物的栅渣斗,该栅渣斗设在除渣处理池的底部或低于通水道之一的位置。
进一步的,在除渣处理池中设置隔墙之二,将除渣处理池分为粗处理池和细处理池,粗处理池在前、细处理池在后,在隔墙之二中设有通水道之二,粗处理池通过通水道之二和细处理池连通,所述格栅包括粗格栅和细格栅,粗格栅设在通水道之二的进口处,细格栅设在通水道之一的进口处;在粗格栅和细格栅的下方各设置一栅渣斗;形成阶梯式分离污水固体杂物的除渣结构。
进一步的,在通水道之一和通水道之二的出水口两侧各设有安装导槽,通过安装导槽通水道之一和通水道之二的出水口处形成可上下移动提拉装拆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栅渣斗为一个格栅状收集固体物质的容器;所述的粗格栅和细格栅由隔离网构成,该栅渣斗和格栅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在补气供氧管道上设有鼓风机,该补气供氧管道呈T字形分布在生物处理池底部;在生物处理池上设有一通气管。
进一步的,在污水处理池上设有盖板。
进一步的,粗格栅的栅条由304不锈钢构成,栅条间隙数和栅槽宽度由如下表达式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80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