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新型船舶运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8484.X | 申请日: | 2015-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0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友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友准 |
主分类号: | B63H21/20 | 分类号: | B63H21/20;B60M1/12;B60M1/20;B60L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电动机 内燃机 驱动 新型 船舶 运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新型船舶运输系统,包括电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市政电网供电系统共同为船舶运输系统提供电能:供电系统,将电源系统产生的电能传输给船舶接触取电装置,包括发输变电系统、船舶接触导线供电线路;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可切换运行的双动力船舶,船舶接触取电装置从供电系统取电并传输给电动机为双动力船舶提供动力,还包括沿航道设置的生物质燃料加油站。以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驱动内河航道船舶运输,以电力驱动为主内燃机驱动为辅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内河船舶运输,降低碳排放,减轻大气、水和噪声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船舶运输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船舶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课题。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大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对象,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交通运输业在世界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重均超过20%,且仍呈较快上升态势,节能减排责任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石油资源尤为紧缺,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50%的警戒线。交通运输业是全社会石油消费的主要行业,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量约占全国石油终端消费总量的36%,其中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例分别约为44%、20%和15%。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按照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加快实施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企业经营成本、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实力的综合竞争。当前,能源成本约占交通运输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0%~40%左右。能源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营造和谐、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环境,提升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我国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应用对缓解化石燃料紧缺、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农作物秸秆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船舶航道两岸多为农林田地,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来源。因此,以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驱动船舶运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驱动内船舶航行的新型船舶运输系统,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船舶运输,减轻大气、水和噪声污染,降低碳排放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新型船舶运输系统,包括:
电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市政电网供电系统共同为船舶运输系统提供电能;
供电系统,将电源系统产生的电能传输给船舶接触取电装置,包括发输变电系统、船舶接触导线供电线路;
采用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的可切换运行的双动力船舶,包括船舶接触取电装置、变频器、电动机、内燃机、动力切换装置、螺旋桨、船舶操纵系统和船体,船舶接触取电装置从供电系统取电并传输给电动机为双动力船舶提供动力;
还包括沿航道设置的生物质燃料加油站,为船舶内燃机提供生物质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友准,未经王友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84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漂浮性热气球吊篮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形状可控的水下仿生推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