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恢复蛎岈山牡蛎礁生物资源的人工礁体构建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66998.X 申请日: 2015-02-09
公开(公告)号: CN104663545A 公开(公告)日: 2015-06-03
发明(设计)人: 唐峰华;全为民;吴祖立;张衡;周为峰;程田飞;宣富君;沈辉;包小松;胡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
代理公司: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代理人: 宋缨;孙健
地址: 20009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恢复 蛎岈山 牡蛎 生物资源 人工 构建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人工礁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恢复蛎岈山牡蛎礁生物资源的人工礁体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坐落在东灶港东北侧的蛎岈山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潮涨为礁,潮落为岛4海里的黄海中,方圆约3.5万平方千米。蛎岈山是由有“神赐摩食,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活体堆积成的生物岛礁。近年来,当地海门市不仅加大对蛎岈山的保护力度,而且不断加以拓展开发,努力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营养美食、人文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使之成为一颗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经调查,蛎蚜山牡蛎礁是我国仅存的自然潮间带活体牡蛎礁生境之一。礁体不仅可以作为探测地球中纬度地区海洋地质变化的参照体,而且在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养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服务功能,为此我国于2006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加强对此自然潮间带牡蛎礁的保护和管理。但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遭受到人类活动一定程度的干扰及胁迫,其保护与管理面临较大的挑战。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泥沙沉积是造成蛎岈山牡蛎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泥沙沉积与覆盖导致礁体面积减小,并降低牡蛎的生长速率、繁殖力及种群的自然补充量,从而威胁着蛎岈山牡蛎礁的生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恢复蛎岈山牡蛎礁生物资源的人工礁体构建方法,能够帮助牡蛎体抵御海流泥沙覆盖,减少溶蚀及浪蚀过程的消耗,从而达到修复蛎蚜山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恢复蛎岈山牡蛎礁生物资源的人工礁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好每个构建地点的地理位置、底质类型及构建面积;

(2)制作礁袋;

(3)将制作完成的礁袋在滩上进行排布,并在预先设置好的构建地点上进行礁体构建,其中构建的礁体包括:用于恢复的“肩并肩”式礁体、用于降低泥沙沉积的“间隔”式礁体和防止快速泥沙沉积的双层礁体。

所述步骤(1)中构建地点优先考虑贝壳屑,另外在泥沙质光滩也构建少量礁体。

所述步骤(2)中的制作礁袋具体包括:将熊本牡蛎的贝壳作为建造礁体的底物材料,将收集的牡蛎壳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太阳光直晒消毒后装于网袋;其中,网袋规格为直径25厘米、网目2.5厘米,长50厘米的圆柱形,每袋装24升牡蛎壳,网袋两头有绳子用于相互捆绑,便于连接。

所述步骤(3)中共构建40个礁体,其中,“肩并肩”式礁体22个、“间隔”式礁体14个、双层礁体4个。

所述步骤(3)中的“肩并肩”式礁体为依据水流流向将礁袋依肩并肩方式依次排布,单个礁体面积为50平方米,将400个礁袋按40×10矩阵方式排成一个长5米、宽10米的长方形,其中长边与水流方向平行。

所述步骤(3)中的“间隔”式礁体为将300个礁袋按30×10矩阵方式排成一个长5米、宽10米的长方形,按纵轴方向10个礁袋排成一列,相邻列间相距10厘米左右。

所述步骤(3)中的双层礁体为400个礁袋按“肩并肩”方式构建底层后,在其上面再排布一层,形成双层礁体。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在若干个礁体构建地点,选择有三种典型的生境类型,即活体牡蛎礁、贝壳屑和泥沙质光滩,以此设计了“肩并肩”式、“间隔”式和双层式三种礁体类型,运用一定数量的礁袋摆放而成,从而辅助牡蛎体抵御海流泥沙覆盖,减少溶蚀及浪蚀过程,增殖牡蛎种群、扩增活体牡蛎礁面积,达到修复蛎蚜山的牡蛎礁及其环境生态系统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废弃熊本牡蛎壳制成的礁袋示意图;

图2是“肩并肩”式礁体示意图;

图3是“间隔”式礁体示意图;

图4是双层礁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69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