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的前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89710.0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0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森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0R19/2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的前部结构,该车身的前部结构吸收从车身的前部施加的碰撞载荷。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9-4018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保险杠装置,该保险杠装置是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9中所示,保险杠装置100包括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保险杠加强件101和第二保险杠加强件102。在车身的纵长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冲撞盒103(图中仅示出一个)被联接至第一保险杠加强件101的两端。在车身的纵长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冲撞盒104(图中仅示出一个)被联接至第二保险杠加强件102的两端。形成车身的一部分的横梁105被联接至每个第一冲撞盒103的后端,其中侧支撑构件106位于横梁105与第一冲撞盒103之间。在车身的纵长方向上延伸的下部构件107的前端被联接至每个第二冲撞盒104的后端。形成车身的一部分的悬架构件(未示出)被联接至下部构件107的后端。位于车身的横向两侧处的侧支撑构件106(图中仅示出一个)用于支撑散热器(未示出)。在侧支撑构件106的下端之间延伸的下部支撑构件(未示出)支撑散热器的底部表面。
发明内容
在保险杠装置100中,随着第一冲撞盒103和第二冲撞盒104变长,用于吸收从车身的前部施加的碰撞载荷的效率提高。然而,当第一冲撞盒103和第二冲撞盒104被加长时,散热器后的开放空间变得更小。这将影响容纳车载元件的能力。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前部结构,该车身的前部结构提高碰撞载荷的吸收效率,同时确保或保持车载元件的容纳能力。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一种车身的前部结构。第一保险杠加强件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第二保险杠加强件在第一保险杠加强件的下方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延伸。两个第一冲撞盒每个均被联接至第一保险杠加强件的两端中的一端。每个第一冲撞盒均包括被联接至第一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和相对于所述前端位于车辆的后方的后端。两个第二冲撞盒每个均被联接至第二保险杠加强件的两端中的一端。每个第二冲撞盒均包括被联接至第二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和相对于所述前端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方的后端。两个竖直立柱联接第一冲撞盒的后端和第二冲撞盒的后端。竖直立柱位于车身的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处。两个侧框架分别在所述第一冲撞盒相反侧联接至所述两个竖直立柱。两个下部构件在所述第二冲撞盒相反侧联接至所述两个竖直立柱。下部支撑构件将第二冲撞盒彼此联接,并且形成散热器支撑件的下部。
通过结合以实例方式示出本发明原理的附图,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说明中显现。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文提出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可最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标和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从前部的斜上方位置截取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从后部的斜上方位置截取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车身中的前部结构的联接下部支撑构件和第二冲撞盒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7A是示出在车辆碰撞导致的变形之前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局部仰视图;
图7B是示出在车辆碰撞期间变形的图7A的第二冲撞盒的局部仰视图;
图7C是示出在车辆碰撞期间变形后的图7A的第二冲撞盒的局部仰视图;
图8是示出从后部的斜上方位置截取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变型实例的局部剖视透视图;和
图9是示出作为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一个实例的传统保险杠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车身的前部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在附图中,箭头Fr指示从车身观察的前方,箭头Up指示从车身观察的上方,并且箭头W指示车身的横向方向。
如图1和2中所示,车身的前部结构包括位于车身的横向两侧处的两个侧框架11。每个侧框架11均由金属四边形管形成,并且包括:后部11A,该后部11A被联接至车身并且朝着车身的后部延伸;倾斜部11B,该倾斜部11B从后部11A的前端朝着车身的前部向斜上方延伸;和前部11C,该前部11C从倾斜部11B的前端朝着车身的前部延伸。
悬架构件12从下侧联接至侧框架11。更具体地,凸出部12A从悬架构件12的上表面的两个横向端部突出。每个凸出部12A均包括朝着上侧开口的螺纹孔(未示出)。每个凸出部12A均在前部11C的后端处通过螺栓(未示出)被联接至对应的侧框架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97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并条机导条压辊清洁装置
- 下一篇:用于加强须条立体控制的集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