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加权均方误差最小化的双重定标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7292.X | 申请日: | 2015-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4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许小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G01S7/4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顾炜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加权 误差 最小化 双重 定标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和雷达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低可探测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测量与定标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加权均方误差最小化的双重定标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测量中,通过对单个定标体的测量,得到定标函数H(f),从而可完成目标散射数据的定标。这种单次测量导出定标函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尽管导出了定标函数H(f),但无法给出采用该定标函数进行RCS测量定标的不确定度究竟如何。
为了便于讨论目标宽带雷达散射截面(RCS)幅度和相位的测量与定标,定义目标宽带复散射函数为:
式中,Ei(f)和Es(f)分别表示随频率f变化的雷达入射场(目标处)和目标散射场(雷达天线处);它同宽带RCS之间的关系为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分析如下:
现有技术一:早期的双重定标测量
美国的Chizever等人于1996年提出采用双重定标(dual calibration)测量(参见文献H.M.Chizever,R.J.Soerens and B.M.Kent,"On reducing primary calibration error in radar cross section measurements,"Proc.of the 18th 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 Symposium,Seattle,WA),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双重定标技术的基本思想:测量两个其理论RCS值可以精确计算、且两者差异足够大的定标体,其中一个定标体作为“主定标体”,用于导出RCS定标的雷达定标函数;另一个定标体作为“辅助定标体”,用来估计主定标的不确定度,从而有助于控制测量误差,提高定标精度。如果在目标RCS测量的前定标和后定标中均采用双重定标,还有助于估计出并尽量消除测量雷达系统漂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一思路也可推广到采用更多个定标体的定标测量和处理。
采用两个定标体的“双重定标”测量的原理如下:假设有两个定标体,其随频率f变化的理论散射函数分别记为和其随频率f变化的宽带测量回波分别记为CP(f)和CS(f),下标P和S分别代表“主定标体”和“辅助定标体”。主定标体的回波同定标函数H(f)及主定标体散射之间的关系为:
因此,根据主定标体的测量回波,可以得到定标函数为:
根据该定标函数,可以得到辅助定标体的测量定标值为:
由于辅助定标体的理论散射函数是已知的,因此,对辅助定标体RCS测量的绝对误差可按下式计算(以RCS的量纲m2为单位):
以分贝数表示的辅助定标体RCS测量相对定标误差则可表示为:
由此,通过分析上述测量误差随频率的变化特性,可以获得系统测量不确定度的特性,保证散射函数或RCS测量与定标的准确性。
现有技术一的缺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Chizever等人最初所提出的双重定标技术中,选取两个定标体中谁为主、谁为辅完全是任意的,其缺陷是:无论选择谁为主定标体,根据定义,如此得到的定标函数对于主定标体而言,其定标测量误差永远为0;而对于辅助定标体而言,则所估计出来的定标误差是对两个定标体测量误差的合成。显然,这是不够合理的。
现有技术二: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双重定标处理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LaHaie于2013年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改进双重定标处理技术(I.J.LaHaie,"A technique for improved RCS calibration using multiple calibration artifacts,"Proc.of the 35th 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 Symposium,San Diego,CA,2013)。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采用M个定标体,在N个频点上进行宽带扫频测量。第i个定标体在第k个频点上的理论散射函数记为测量得到的回波记为Ci(fk),由定标函数H(fk)和理论散射函数得到的定标体回波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72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