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交通拥堵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98632.0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5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丁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树文 |
主分类号: | E01C1/02 | 分类号: | E01C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交通 拥堵 方法 | ||
技术领域
交通规则,交通科学,交通技术管理领域。
背景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汽车拥有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道路少,即使路况差,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交通拥堵状况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产业与交通需求的迅速增加,尽管路修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宽,可交通开始变得经常拥堵;于是城市又通过建设高架桥,来解决交通拥堵情况。
然而,当13亿中国人生活变得越来越需要通过交通进行交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车辆数激增。即使修再多再宽的路,设再多的高架桥,虽然能缓解交通拥堵情况,但仍然不尽人意。为解决交通拥堵状况,变得宽大的路口让人们过马路都点打怵;城市变得不那么宜居,整天奔走在城市道路中,由于交通拥堵而致人心生烦躁,对交通拥堵问题的不满意情绪积累在心。另由于道路结构过于复杂,即使是汽车通过交通路口也变得缓慢与困难起来。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交通资源建设与管理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立了城市交通整体的立交化,仍赶不上车辆激增的速度,从局部拥堵状态变得全面性的拥堵亦属常态,特别交通高峰时候的拥堵基本上变得不可避免了。
交通拥堵现象不是我国独有,解决这个问题有世界性意义。
为解决这一复杂的交通拥堵现象,特别是在充分运用当今交通资源的前提下,本人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观察与分析,提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配合道路设施整体优化和系统调度管理,交通拥堵问题可以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
发明内容
解决拥堵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两类:
●减少个体资源占用时间:如某车出行时间降低到一半,则能节省一倍的交通资源。
●合理增加交通资源总量:如加宽路面、建设新的道路包括立交桥。。。立交桥也是为了满足以上两点而产生的,下面就先分析一下立交桥的实际作用。
立交桥的优点:
城市立交桥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立交桥: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立交的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需要通过修建立交桥和高架道路形成多层立体的布局,以提高车速和通过能力。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网的联结也必须通过大型互通式立交进行分流和引导,保证交通的畅通。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在道路、铁路交叉处建造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
立交桥的缺点:
●占地面积过大
●线路迂回较长两环间的路段也容易形成交织路段(可施设辅路解决),
●造价过高,工期较长
●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降低,视距不足对行车安全有极大隐患
●造成人行和公共交通不便利
●如周围有商业,会对周边的商业有影响
●直行车辆易受转向车辆干扰
●行车方案可选择性减少:即有些地方一旦错过路口,就须绕行较远的路程,占用更多的交通资源
●无行车流量控制,描述如图9,连接多个城市之间道路通过立交桥与中心城市道路形成的节点处,流量变化大却不可控,极易给中心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无法做到微观化,占地面积大,如图9交通节点处周围连接的或者是立交桥或者是交通路口,不能直接连接到目的地。形成了立交和路口的不匹配。
●对城市局部经济带来冲击,大规模的路面改造,原来的布局被打破了,温馨的气氛消失了
综上所述,影响交通拥堵的因素:
●车辆激增
●城市节点
●立交桥无调节功能
●交通路口通过能力低,堵车的主要原因不在行车道上(有这样的情况),主要在交通路口
●现有交通规则不适应现在和未来路口交通管理的发展了
总结一下可能的解决方法:
●收取拥堵费(英国伦敦),弹性限制城市中心内的车辆总量
●限制车辆增量(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采用的摇号限购方法)
●立交桥加红绿灯,实现流量控制;重新定位立交桥,合适的形态、规模、位置
●提高交通路口的通过能力
●微观改造
解决方法的前两项可归结为政策手段,后两项可归结为技术和管理手段,第三项和第四项可归结为技术手段,第三项可根据第四项实施后的具体情况按需设置。最后一项属于城市建设,受到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整体交通拥堵状况的总体分析:
中心城市之间需要立交桥的高通过率。
城市内部对交通资源的需求样式繁多,复杂度至少与目的地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树文,未经丁树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8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车辆称重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消防水池水位遥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