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香紫苏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2253.9 | 申请日: | 200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6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M·沙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弗门尼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02 | 分类号: | C12P7/02;C12N9/88;C12N9/16;C12N1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6 | 代理人: | 刘淼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紫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香紫苏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a)使一条具有LPP合酶活性的特定多肽与GGPP接触,以及(b)使一条具有香紫苏醇合酶活性的多肽与步骤(a)中生产的焦磷酸赖百当烯二醇酯(LPP)接触。具体而言,所述方法可以在体外或体内进行以生产香紫苏醇,这是一种在香料和调味料领域非常有用的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源自快乐鼠尾草并编码本发明多肽的核酸,含所述核酸的表达载体,以及经转化以包藏所述核酸的非人宿主生物体或细胞也是本发明的一部分。
本发明是2009年02月12日申请的发明名称为“生产香紫苏醇的方法”的第200980104742.6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香紫苏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至少一条多肽与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GGPP)接触。具体而言,所述方法可以在体外或体内进行以生产香紫苏醇,这是一种在香料和调味料领域非常有用的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在本发明方法中使用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编码本发明多肽的核酸以及含所述核酸的表达载体也是本发明的一部分。经转化以在生产香紫苏醇的方法中使用的非人宿主生物体或细胞也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
背景技术
萜见于大多数生物体(微生物、动物和植物)。这些化合物由称为异戊二烯的五碳单元构成,并由其结构中存在的这些单元的数目来划分。因此,单萜、倍半萜和二萜分别为含10、15和20个碳原子的萜。二萜例如可广泛见于植物界,并且已描述了超过2500种的二萜构造(Connolly and Hill,Dictionary of terpenoids,1991,ChapmanHall,London)。萜分子由于其风味和香味特性以及其化妆、医药和抗微生物效果,一直是数千年来的兴趣所在。由例如蒸汽蒸馏或溶剂提取等各种手段获得的植物提取物被用于萜的来源。萜分子通常原样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化学反应来将萜转化为其他高价值分子。
萜的生物合成生产涉及被称为萜合酶的酶。二萜的合成可通过单一一种酶或通过两种或更多种酶来进行。当涉及两种酶时,第一种酶催化二萜焦磷酸酯的合成,随后该酯被第二种酶转化为最终产物。
自然界存在两种类型的环化机理,它们与可分为I类二萜合酶和II类二萜合酶的两种类型的二萜合酶有关(Wendt and Schulz,1998,Structure.6(2):127-33)。对于某些二萜来说,其环化机理自GGPP的焦磷酸酯的酯官能的离子化起始,接着是所得碳阳离子与内部双键的反应。催化这种类型环化的二萜合酶为I类二萜合酶。二萜的生物合成中由II类二萜合酶催化的第二种环化模式由GGPP的端末双键的质子化起始,并在内部重排和质子消除之后,产生环状二萜焦磷酸酯中间体。
编码来自两类中每类二萜合酶的基因和cDNA已被克隆出,并且重组酶也已鉴定出来。编码不同类型二萜合酶的基因的可获性为酶的一级结构提供了信息。某些氨基酸基序在二萜合酶中保留下来,并且要么与依赖质子化的环化相关,要么与依赖离子化的环化相关。DDxxD基序(其中x代表任何氨基酸)见于一些I类二萜合酶。所述基序很可能参与焦磷酸酯部分的连接和离子化。在II类合酶中发现了保守的DxDD基序(其中x代表任何氨基酸),其中涉及第二天冬氨酸残基作为质子供体。
香紫苏醇是天然产生的二萜分子,其广泛用作用于合成带有龙涎香香调的芳香分子的起始材料。开发这类合成用于提供龙涎香——由抹香鲸的肠分泌的一种蜡状物质——的代用品。龙涎香由于其令人愉快的气味而备受赏识,并且在历史上已被用作加香成分。由于龙涎香高昂的价格以及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特别是由于对鲸类的保护,已经开发了带有龙涎香特征的龙涎香成分和分子的化学合成。在这些分子中,(瑞士Firmenich SA的注册商标)是最受大多数人赏识的龙涎香的代用品。用于合成的最广泛使用的起始材料是二萜二醇香紫苏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弗门尼舍有限公司,未经弗门尼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2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