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平衡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45111.6 | 申请日: | 2015-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30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唐明勇;刘华一君;王牧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思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15 | 代理人: | 林祥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衡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自平衡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平衡车辆。
背景技术
自平衡车辆可以通过预设参数的检测,调节自身的实时状态,从而实现自平衡。用户在使用自平衡车辆时,只需要通过控制身体的倾斜量、倾斜方向等,即可实现对自平衡车辆的行驶过程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自平衡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显示方法自平衡车辆,包括:
车辆本体;
前倾支撑结构,该结构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
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平面相接触,以支撑所述车辆本体。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在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过程中保持与所述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以及
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通过紧固件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其中,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分离,并使所述支撑杆保持与所述行驶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车辆本体,且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车辆本体之间保持一固定角度,使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车辆本体朝所述支撑杆的对应方向的倾斜角度达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车辆本体的行驶平面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为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另一端连接至弹性缓冲组件的第一端;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为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弹性缓冲组件的第二端;
所述弹性缓冲组件。
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倾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属于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
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
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和所述第五支撑杆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左右对称平面呈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五支撑杆之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为自平衡车辆配置前倾支撑结构,可以在车辆本体的前倾角度较大时,通过支撑杆与行驶平面的接触,对车辆本体进行支撑,从而避免车辆倾倒、用户受伤等情形的发生,有助于提升自平衡车辆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车辆本体与前倾支撑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平衡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45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让脚踏车不再费力的装置
- 下一篇:电动平衡车及其手把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