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50181.0 | 申请日: | 2015-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7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李琳;杨光;贾青;袁晓冬;史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相 可控 并联 电抗 动态 特性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未来电力增长的需求,需要采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输电,由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存在巨大的的容性充电功率、剧烈的潮流变化,以及有限的绝缘裕度,从而给电网系统的无功调节和过电压抑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普通高压并联电抗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等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大都无法同时满足过电压抑制和无功调节的需要,而可控并联电抗器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
从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对可控并联电抗器的需求看,快速响应、低谐波和无功连续可调的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可控并联电抗器将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热点。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可控并联电抗器的动态特性关系到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可控并联电抗器控制保护策略的制定和相关参数的配置,而已有技术中还未见到相同或类似的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为单相三绕组结构,包括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和滤波绕组,一次绕组通过其出线断路器和交流电源相连,二次绕组通过其出线断路器和两个反并联晶闸管相连,滤波绕组通过其出线断路器和滤波器组相连,其特征在于:
由单片机控制器在时序上分别动态独立控制两个反并联晶闸管的导通角,并由单片机控制器在时序上分别动态独立控制三个绕组结构的出线断路器的开合。
所述单片机控制器与上位机连接,实现双向通信,通过上位机实现对反并联晶闸管导通角和出线断路器开合的动态控制。
所述单片机控制器与上位机通过USB接口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可以精确动态控制反并联晶闸管的导通状态和出线断路器的开合状态,从而可以精确动态调控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的运行状态,并可实时记录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的相关动态电流和电压,为研究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提供了有效手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测量得到的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滤波绕组动态电流效果图;
图3是本发明测量得到的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一次绕组动态电流效果图。
图中标号:
1-一次绕组、2-二次绕组、3-滤波绕组、4-交流电源、5-滤波器组、6-单片机控制器、7-上位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一种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如图1所示,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本体为单相三绕组结构,包括一次绕组1、二次绕组2和滤波绕组3,一次绕组1通过其出线断路器K1和交流电源4相连,二次绕组2通过其出线断路器K2和两个反并联晶闸管T1、T2相连,滤波绕组3通过其出线断路器K3和滤波器组5相连。
单片机控制器6通过其反并联晶闸管移相控制单元动态调整反并联晶闸管T1、T2的导通角,单片机控制器6通过其出线断路器控制单元动态控制一次绕组出线断路器K1、二次绕组出线断路器K2和滤波绕组出线断路器K3开合,进而实现晶闸管控制变压器型单相可控并联电抗器运行状态的动态改变。上位机7通过USB接口和单片机控制器6双向通信,进而上位机7可通过单片机控制器6控制两个反并联晶闸管T1、T2的导通角和三个出线断路器K1、K2、K3的开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北电力大学;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01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