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β-环糊精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4013.5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2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孙颜君;郭本恒;莫蓓红;刘振民;郑远荣;石春权;朱培;焦晶凯;凌勇飚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H1/06 | 分类号: | C07H1/06;A23C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朱水平;余化鹏 |
地址: | 2011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糊精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环糊精的回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醋酸、异丙醇和吸附胆固醇的交联β‑环糊精混合均匀,经过超声波处理、搅拌、离心,即可。本发明的β‑环糊精回收方法可以大幅提升β‑环糊精的回收利用率,回收后的β‑环糊精可以重复用于脱除稀奶油中的胆固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142429.4,申请日为2014年4月10日,发明名称为“低胆固醇稀奶油及其制备方法和β-环糊精回收方法”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β-环糊精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据2010年世界健康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十大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之一。每年约有16.7百万人死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占到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的29.2%。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血液中高胆固醇含量与心血管疾病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来控制人体胆固醇的含量(Pyorala,1987)。
乳制品中胆固醇含量较高,脂肪含量为3.6%的牛奶中,胆固醇含量约为13.14mg/100g,脂肪含量为36%的稀奶油中胆固醇含量为137mg/100g,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而言,低胆固醇含量的乳制品对于其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曾尝试用各种理化方法来去除食品的胆固醇含量,如蒸馏法、超临界萃取和吸附法等,但这些方法处理后,乳脂的加工性质受到一定的破坏,吸附剂通常为特定的化学物质,脱除胆固醇后在食品不易除去,安全性也有待考究;超临界萃取法设备投资较大,经济成本较高。因此寻求无毒安全且能有效去除乳品中胆固醇的方法,对生产低胆固醇乳制品有重要意义。β-环糊精分子具有略呈锥形的中空圆筒立体环状结构,在其空洞结构中,外侧上端(较大开口端)由C2和C3的仲羟基构成,下端(较小开口端)由C6的伯羟基构成,具有亲水性,而空腔内由于受到C-H键的屏蔽作用形成了疏水区,且中心腔体的直径与胆固醇分子相近,因此能够很好的包裹非极性的胆固醇。
β-CD的溶解性较差,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分离,且价格低廉,对人体无害,在很多国家都是允许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关于采用β-环糊精去除食品中的胆固醇。
虽然有研究表明β-环糊精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稀奶油中胆固醇的含量,但是由于处理后乳脂肪球膜在剪切条件下被破坏,脂肪球粒径减小,无法形成有硬度的泡沫结构,从而会损害搅打后稀奶油的泡沫稳定性。现有的脱除稀奶油中胆固醇工艺主要是关注胆固醇去除率,并没有考虑到去除后对奶油的加工性质的影响。
另外,现有的脱除稀奶油中胆固醇的工艺中,β-环糊精吸附胆固醇后进行离心排渣,直接当做废料排弃至环境中,这不仅造成原料浪费,生产成本较高,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β-环糊精进行回收从而循环的用于脱除胆固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β-环糊精和交联β-环糊精在脱除稀奶油中的胆固醇的时候会对稀奶油泡沫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无法同时满足胆固醇的高脱除率和产品稀奶油的打发性和泡沫稳定性,并且β-环糊精无法进行回收利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胆固醇稀奶油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β-环糊精回收方法。本发明利用交联β-环糊精脱除稀奶油中的胆固醇,脱除效率高,方法简单,并且制备得到的低胆固醇稀奶油打发性佳,泡沫稳定性好,并且配合利用本发明β-环糊精回收方法可以大幅提升β-环糊精的回收利用率,成本降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胆固醇稀奶油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β-环糊精在己二酸作用下进行交联反应,得交联β-环糊精;
(2)将均质、杀菌后的稀奶油在30-50℃下与所述的交联β-环糊精搅拌混合均匀,所述的搅拌的速度为850-1500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40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