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制品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9103.3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7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莉;万玉山;王晟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制品 废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制品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竹产业迅速发展,在竹产品拉丝工艺过程中,竹丝需要经过双氧水的蒸煮处理,以达到防腐、防蛀、漂白等作用,该阶段产生的竹制品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20000-50000mg/L)、pH值低(2.5-5)、带有一定色度等特点。竹制品废水中污染成分复杂,该类废水主要含有细胞浆液类物质、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竹叶黄酮类、单宁类、植物色素类、长链烷烃类、苯类和酯类等污染物。竹制品废水未经处理后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地表水的严重污染,而在有些竹制品加工企业密度较大的地区,甚至地下水都已经被污染。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好竹制品废水对保持生态环境、确保竹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成本、可操作性及处理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竹制品废水并不适合采用单一的物化法或生物法进行处理,而应该考虑多种方法的组合工艺。
探究有效而可行的竹制品废水处理工艺,以解决竹产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为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竹制品废水处理中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竹制品废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竹制品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调节池、强化气浮池、臭氧氧化沉淀池、折流式缺氧厌氧反应池、好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和砂滤池;所述废水调节池、强化气浮池、臭氧氧化沉淀池、折流式缺氧厌氧反应池、好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和砂滤池依次连通。
所述的废水调节池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用于调节竹制品废水的水质和水量。
所述的强化气浮池包括进水管和用于排出处理后水的出水管,所述的强化气浮池从下至上依次为泥砂区、混合区和分离区;所述的分离区包括集水区和位于集水区内的集渣区;所述强化气浮池的泥砂区和混合区之间设置有曝气盘,所述的曝气盘的上方设有布水支管,所述的布水支管连接进水管,所述的曝气盘通过曝气管连接有强化气浮池外的风机;所述的分离区内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的三相分离器包括导流板和位于导流板下方与导流板配合使用的三角导流环,所述的三角导流环安装在强化气浮池的内壁上,所述的导流板的上部与分离区的形状相同,所述的导流板的下部呈喇叭状,所述的导流板的下部的内径大于三角导流环的内径;所述的分离区外壁的上部设有溢水堰,所述的溢水堰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的集渣区布设有刮渣板和浮渣槽;废水从下往上溢时,水与浮渣一起通过三角导流环进入导流板的下部,浮渣继续往上进入集渣区,水通过导流板与三角导流环之间的间隙进入集水区;为了废水处理的效果更好,所述的布水支管设置成同心圆形状或十字形状,布水支管上具有水平辐射出水口;进一步,所述的曝气盘是均匀设置有微孔的微孔式曝气盘;由于水、沉淀物的密度不同,在三相分离器作用下实现分离;为了排出处理后的沉淀物,所述的强化气浮池底部设有沉淀物排放阀。
所述的强化气浮池的出水管与臭氧氧化沉淀池的进水管连通。
所述的臭氧氧化沉淀池包括曝气混合区和沉淀区,曝气混合区底部设置有臭氧曝气盘,所述的臭氧曝气盘的上方设有布水支管,所述的布水支管连接进水管,所述的臭氧曝气盘通过曝气管连接有臭氧氧化沉淀池外的风机,风机通过管道连通臭氧发生器;所述沉淀区内设有挡板,该挡板与沉淀池的内壁形成作为废水进入沉淀区的废水流道,沉淀区的出口处设有三相分离器,沉淀区的出口上部设有溢水堰,沉淀区底部设计成锥形结构,在沉淀区底部设置有排泥阀。
所述折流式缺氧厌氧反应池包括通过折流板分隔成的兼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所述兼氧段首端设有用于供入废水的进水管,兼氧段末端与缺氧段首端连通,缺氧段末端与厌氧段首端连通,所述缺氧段和厌氧段进水一侧折流板的下部设置有45度的转角,以避免水流进入时产生的冲击作用,从而起到缓冲水流和均匀布水的作用;厌氧段末端设有三相分离器和溢水堰,溢水堰连接出水管;所述兼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底部设计成锥形结构,锥形结构连接污泥排放阀;所述折流式缺氧厌氧反应池的兼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上盖设计成圆锥形结构,圆锥形结构顶端都设有独立的甲烷废气集气管。所述兼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内都设有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9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