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赖氨酸基因工程生产菌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5330.7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8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晟;蒋宇;孙兵兵;陈飚;杨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N1/21;C12P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1104 | 代理人: | 缪利明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赖氨酸 基因工程 生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L-赖氨酸基因工程生产菌。
背景技术
L-赖氨酸作为人类和动物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在饲料添加剂、食品强化剂和医药产品等方面被广泛使用,其中约90%用于饲料工业,10%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目前,L-赖氨酸已是世界上第二大氨基酸品种。
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提取法、化学合成法、酶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前三种方法由于前体物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发酵法制备L-赖氨酸是当前的主要生产方式。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的微生物主要是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黄色短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也有使用。
利用谷氨酸棒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生产L-赖氨酸,多采用诱变方法获得高产菌株。1960年日本的木下祝郎、中山清等经紫外诱变获得了一株谷氨酸棒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开始了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Chaudhuri A(Chaudhuri A,Mishra AK,Nanda G.Lysine excretion by S-(2-aminoethyl)L-cysteine resistant mutants of Bacillus subtilis.Acta Microbiol Pol.1983;32(1):37-45.)等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经MNNG诱变处理后,利用AEC平板进行抗反馈抑制天冬氨酸激酶突变株的筛选,再利用紫外诱变,获得了产酸达21g/L的突变株。但是由于谷氨酸棒杆菌和短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度,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规模发酵生产赖氨酸的需求,另外传统诱变方法由于其局限性,获取高产菌株的难度非常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大肠杆菌作为背景研究得最为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操作方法成熟的特点,适合作为宿主菌发酵生产赖氨酸。大肠杆菌合成赖氨酸通过天冬氨酸途径,从天冬氨酸开始,经过九步酶催化途径合成赖氨酸。天冬氨酸激酶(lysC编码)作为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受该途径的末端产物赖氨酸反馈抑制,Brigitte Dauce-Le Reverend(Brigitte Dauce-Le Reverend,Michèle Boitel,Alain M.Deschamps,et al.Improvement of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overproducing lysine using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European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82)15:227-231.)等报道的高产赖氨酸的大肠杆菌TOC R21中的lysC发生了突变,天冬氨酸激酶活力较野生型提高了10倍。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dapA编码)作为赖氨酸生物合成分支途径中的第一个酶,也是控制L-赖氨酸产量的最主要酶,在大肠杆菌中,dapA被赖氨酸抑制;而在黄色短杆菌或谷氨酸棒杆菌中,dapA不被末端产物赖氨酸抑制,Jong-Won Oh(Jong-Won Oh,Jin-Ho Lee Kap-Soo Noh,Hyune-Hwan Lee,et al.Improved L-lysine production by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dapA gene encoding dihydrodipicolinate synthetase in E.coli.Biotechnology letters Vol 13No10,727-737(1991).)等将谷氨酸棒杆菌的dap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过表达,提高了赖氨酸产量。日本味之素申请的专利US6040160中,报道了解除dapA、lysC反馈抑制作用的突变位点,增强了大肠杆菌L-赖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过表达了来源于谷氨酸棒杆菌的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基因(ddh),可直接催化四氢二吡啶二羧酸转化为二氨基庚二酸,提高了L-赖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达到了30%;在EP0796912A1专利中,同时失活L-赖氨酸脱羧酶基因cadA和ldcC,减少了L-赖氨酸降解,使赖氨酸产量增加了约2.3倍。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未经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53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