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7493.9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5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马伍元;娄佳;刘波;杨春雷;孙辉;张恩阳;关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4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22210 | 代理人: | 王丹阳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无人机 起落架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
背景技术
起落架是飞机用以滑跑、停放的专门装置,需要承受飞机与地面接触产生的静载荷和动载荷,起支撑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起落架依靠缓冲器吸收着陆冲击能量,其性能的好坏对飞机起降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无人机的普及,用户往往不具备专业飞行器知识,这对无人机的可靠性、操作简便性、免维护性等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这对无人机开发周期、性价比等提出了要求。着陆是无人机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提高无人机着陆安全性,对于推动无人机广泛应用具有重大意义。起落架缓冲器是无人机的关键部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无人机着陆性能。
在不增强机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要提高无人机着陆的安全性,一方面要提高无人机性能,使无人机柔和接地,这对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的精度、快速性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会显著增大系统软硬件复杂度和成本;另一方面要提高起落架性能,能够允许无人机以较大下沉速度接地,降低对测控系统的要求。因此,研制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维护简单、开发升级周期短的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允许无人机以较大下沉速度接地并安全着陆,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性能良好的起落架缓冲器应具备以下优点:压缩时,阻尼随着压缩行程具有渐增性且能限制最大阻尼;反弹时,能提供较大阻尼,使储存的弹性势能缓慢释放,抑制反弹,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实现较高的缓冲效率。
目前,大多数大型飞机均采用油气式缓冲器,该类型缓冲器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功量吸收能力。但是小型无人机全机重一般仅为几十到几百千克,与大型飞机动辄几吨甚至几十吨的重量相差甚远,若将现有油气式缓冲器小型化,理论上可以满足无人机需要,但实现起来却存在困难。这是因为:适用于小型无人机结构的油针为一细长杆,直径为毫米级,长度为分米级,配合间隙(环形油路缝隙)仅为零点几毫米,加工装调成本高且难以保证其精度,工作时容易产生变形。油气式缓冲器对充气气压、充油量都有要求,维护较复杂,需要配备专业人员、专业设备,小微型化后的油气缓冲器制造成本高、维护复杂、开发升级周期长,不适用于小型无人机。
现有大多数小型轮式无人机均采用扁簧式缓冲器,该类型缓冲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免维护。但是由于扁簧只能提供弹性力而没有阻尼力,导致无人机着陆时存在弹跳现象,极易发生偏离跑道、侧翻等事故;由于扁簧式缓冲器缓冲效率低、容易反弹,因此要求无人机降落时具有较小的下沉速度,难以满足未来无人机高可靠性、简易操作的要求。
综上,现有的油气式缓冲器和扁簧式缓冲器都不适用于小型无人机。有针对性的开发出适用于小型无人机的起落架缓冲器,对提高无人机性能,促进无人机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扁簧式缓冲器缓冲效率低、易反弹、无法满足无人机高可靠性要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效率高、不易反弹、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小型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小型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包括:
外筒;
与外筒固连的下接头;
安装在外筒内部且沿轴线布置多个阻尼孔的内筒,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为内外筒环形储油腔;
设置在外筒和内筒之间的气囊;
左端伸入内筒内部的活塞杆;
依次套装在活塞杆左端的沿轴向开有多个过油孔的活塞、沿轴向开有多个阻尼孔的阻尼板、沿轴向开有多个过油孔的限压阀,所述阻尼板相对于活塞沿活塞杆轴向运动,所述阻尼板将内筒分为左腔和右腔,所述限压阀用于限制压缩行程中最大阻尼力不超过预设值;
从左到右依次套装在活塞杆上的沿轴向开有多个过油孔的的单向阀、左端设有径向槽的导向套、与外筒固连的锁紧盖,所述单向阀、导向套、锁紧盖均位于外筒内部且均位于内筒右侧,拧紧锁紧盖后将导向套、单向阀、内筒沿轴向压紧至下接头,所述单向阀用于控制内外筒环形储油腔与内筒右腔连通与否;
与活塞杆右端固连的上接头;
套装在外筒上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抵住下接头和上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左端设置有法兰盘,外筒通过法兰盘与下接头内则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端面与下接头内侧端面之间安装有第三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7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拖拉机机具动力减速箱
- 下一篇:一种双扭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