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卤代甲酸酯合成吡蚜酮中间体噁二唑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92739.1 | 申请日: | 2015-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3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建峰;黄朝纲;李明;孙静丽;孙衍辉;雷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71/113 | 分类号: | C07D27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47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酸 合成 吡蚜酮 中间体 噁二唑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卤代甲酸酯合成吡蚜酮中间体噁二唑酮的方法,其以乙酰肼和卤代甲酸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闭环反应生成噁二唑酮。本发明避免使用容易引发群体性安全事故的光气、双光气、三光气作为闭环反应的工艺路线,采用氯甲酸乙酯、氯甲酸苯酯等卤代甲酸酯取代以往常用的剧毒光气、双光气、三光气作为羰基化关环试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闭环环合反应制备产品,本制备方法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剧毒光气的产生,从而减少了重大安全隐患,具有工艺安全可靠、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后处理方便、环境友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效杀虫剂吡蚜酮中间体噁二唑酮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 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利用电穿透图(EPG )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吡呀酮没有击倒活性,不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吡蚜酮药剂杀虫谱广,具有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并在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并对作物、人畜和环境又十分安全,该农药有望成为世界性的大型农药。
噁二唑酮,结构式如式(Ⅰ),
噁二唑酮是吡蚜酮的关键中间体之一,化学名称:5-甲基-1,3,4-噁二唑-2-(3H)-酮,CAS:3069-67-8 ,分子式: C3H4N2O2 ,分子量:100.08,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噁二唑酮现有生产工艺中,基本上都是以乙酰肼和光气、双光气或者三光气为主原料来合成噁二唑酮中间体,反应如下:
乙酰肼和光气在低温反应生成噁二唑酮;
HCL+NaHCO3-------------NaCL+H2O+CO2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光气为剧毒危险化学品,原料贮存、运输、使用和生产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反应尾气含有光气比较危险,对工艺安全和劳动保护要求较高;双光气常温常压为无色液体,易能被热水或碱类分解,高温易分解释放大量剧毒光气,反应过程中也能分解产生少量剧毒光气逸出;三光气即双(三氯甲基)碳酸酯,俗称固体光气,是无色晶体,有类似光气的气味,主要用作光气的替代品,与气体光气相比具有运输,计量方便等优点。现在产业化生产中普遍采用三光气作为光气和双光气的替代原料,虽然反应较为温和,但在投料溶解操作和反应过程中仍然可能分解产生剧毒光气逸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国内也层发生多起因固体光气生产过程中处置不当、反应失控造成群体性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
此外,上述所有光气化反应尾气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无机盐,除了严重污染环境外,尾气降解塔中所产生的盐分还经常堵塞塔体或填料,造成尾气降解失效而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易控、产品收率高的噁二唑酮(5-甲基-1,3,4-噁二唑-2-(3H)-酮)的制备方法。本制备方法采用氯甲酸甲酯、氯甲酸苯酯等卤代甲酸酯取代以往常用的剧毒光气、双光气、三光气作为羰基化关环试剂,在缚酸剂和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闭环环合反应制备产品,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剧毒光气的产生和逸出,工艺安全环保,大大优于现常用制备工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以卤代甲酸酯合成吡蚜酮中间体噁二唑酮的方法,所述噁二唑酮(5-甲基-1,3,4-噁二唑-2-(3H)-酮)结构式如式(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扬子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927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