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平面交叉路口用隔离岛及交叉路口改造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03739.7 | 申请日: | 2015-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0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华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F1/00 | 分类号: | E01F1/00;E01C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平面交叉 路口 隔离 交叉 改造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用辅助工具以及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方法,特别是一种城市平面交叉路口用隔离岛及交叉路口改造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交通具有混合流的特点,即交通群体中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比例较高。这部分人群在城市交通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
统计数据表明,城市道路交叉口及其附近是交通事故的频发地,事故量占比达50%~70%,迫切需要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积极应对。
当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与设计侧重机动车辆的通行效率,除了要求在人行横道长度超过16m时在道路中间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以外,如图1所示,在过街起始点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保障措施都非常有限。
路边停车已经成为各城市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常用手段,然而相应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却没有对应的改善,车辆在路口乱停乱放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纠正,行进中的车辆和过街行人因停放车辆遮挡视线而产生的交通意外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有必要提出一种符合我国城市交通特点、有利于行人安全并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平面交叉口改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增加过街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性的城市平面交叉路口用隔离岛及交叉路口改造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城市平面交叉路口用隔离岛,隔离岛的横截面为一个直角梯形,隔离岛包括放置于地面的底面、与底面相平行的顶面、梯形上底面、梯形下底面、梯形斜面和梯形直角面;所述顶面与位于机动车道右侧的路缘石等高;所述梯形斜面与梯形下底面两者所呈的第一夹角不超过45°;所述梯形斜面与梯形上底面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圆形倒角;所述梯形直角与梯形上底面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圆形倒角,该第二圆形倒角的半径小于第一圆形倒角的半径。
所述梯形斜面与梯形下底面两者所呈的第一夹角为30-45°。
所述第一圆形倒角的半径为2-5米,第二圆形倒角的半径为0.5米。
所述底面上设置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为排水槽或排水管。
所述梯形斜面上设置有防撞反光膜。
所述梯形直角面上设置有人行坡道。
一种城市平面交叉路口的改造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计隔离岛的放置方式:将隔离岛的梯形下底面设计成与机动车道右侧的路缘石相贴合;将隔离岛的梯形直角面朝向当前进口道的车辆停止线,且梯形直角面与车辆停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超过1米。
第二步,施划限制区域:按照第一步中隔离岛的设计放置方式,施划一个能将隔离岛限制在内的限制区域,该限制区域的形状与隔离岛横截面的形状相同,为第二直角梯形;第二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与当前进口道的车辆停止线相重合,第二直角梯形的下底边与机动车道右侧的路缘石相重合,第二直角梯形的斜边与机动车道右侧的路缘石所呈的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相等。
第三步,施划路边停车位:施划路边停车位,距离第二步中限制区域最近的一个停车位即为首个停车位,该首个停车位的边线与第二步中限制区域的最短距离不小于0.5米。
第四步,安装或浇筑隔离岛:将模块化生产的隔离岛按第一步设计的放置方式,安装在第二步中施划完成的限制区域内;或采取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按第一步设计的放置方式,将隔离岛浇筑在第二步中施划完成的限制区域内;
还包括第五步,调整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对涉及到的提示、警示以及路面标志标线按交通规则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步中,第二直角梯形直角边的长度为d,第二直角梯形的下底边比上底边长的长度为l2,则d<l2≤d·tan(π/6)。
所述第二步中,第二直角梯形直角边的长度d取2.1-2.4米,第二直角梯形上底边的长度l1取6-8米。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及方法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37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