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γ‑氨基丁酸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9161.2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0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柯崇榕;黄建忠;陶勇;杨欣伟;胡美荣;饶焕新;曾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N1/21;C12P13/0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350117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丁酸 重组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 ||
1.产γ-氨基丁酸的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将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导入受体菌得到产γ-氨基丁酸的重组菌;所述受体菌为突变型大肠杆菌;
所述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1的蛋白质;
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下述B1至B4和B6-B7中的任一种:
B1、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下述b1-b3的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b1、将谷氨酸脱羧酶A基因敲除;
b2、将所述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敲除;
b3、将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转运蛋白基因截短得到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转运蛋白截短突变体基因;
B2、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b1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B3、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b2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B4、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b1和所述b2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B6、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b1和所述b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B7、所述突变型大肠杆菌为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所述b2和所述b3改造得到的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突变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氨酸脱羧酶A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2所示的蛋白质;
所述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转运蛋白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3所示的蛋白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转运蛋白截短突变体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3的第1-470位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通过含有所述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所述受体菌中,所述含有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的重组载体中,启动所述谷氨酸脱羧酶B基因转录的启动子是ara启动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载体是将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替换载体pBAD/HisB的NcoI和EcoRI识别位点间的片段得到的重组载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野生型大肠杆菌为大肠杆菌K12。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构建的重组菌。
8.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组菌在制备γ-氨基丁酸中的应用。
9.制备γ-氨基丁酸的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组菌经阿拉伯糖诱导培养得到诱导后的重组菌,用所述诱导后的重组菌催化谷氨酸或可溶性谷氨酸盐进行催化反应,得到转化液,从所述转化液中收集γ-氨基丁酸;将所述催化反应称为第1次转化,将所述转化液称为第1次转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916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