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48752.4 | 申请日: | 2015-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生;王喆;孙道培;袁爽;沈源;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3/22 | 分类号: | F02B33/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轿车采用的是四缸发动机,四个气缸的活塞分别通过连杆连接在一根共同的曲轴上,每个气缸在曲轴转动二圈(720度)的一个运动周期里依次经过如下四个工作状态:进气(活塞下行,曲轴转动度数为0-180度)——压缩(活塞上行,曲轴转动度数为180-360度)——爆发(活塞下行做功,曲轴转动度数为360-540度)——排气(活塞上行,曲轴转动度数为540-720度),为了保持发动机的动态平衡,通常将四个气缸的工作状态错开设置,从而使得第一、第四气缸的活塞保持相同的下行或上行状态,而中间的第二、第三气缸的活塞则处于相同的上行或下行状态,即第一气缸处于活塞下行的吸气状态时,第四气缸处于活塞下行的爆发状态,而第二气缸则处于活塞上行的压缩状态,相应地,第三气缸则处于活塞上行的排气状态,这样,一方面上行和下行的活塞运动可相互抵消运动冲击力,从而实现动态平衡,同时确保在曲轴每转动半圈时都有一个气缸在做功,使得发动机保持均匀的功率输出。
一般发动机的气缸进气采用的是自然进气,即活塞下行使气缸的燃烧室产生真空负压,从而与外界大气之间形成压差,此时与燃烧室相连的进气管的进气门开启,气体即可进入气缸的燃烧室内。由于自然进气的发动机其压差将小于一个大气压,因此进入燃烧室的气体量受到限制,发动机的进气量小于理论上发动机的排量。为了增加动力输出,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人们发明了增压发动机,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气体压缩后送入燃烧室,从而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前提下提高进气量,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目前,机械增压的主要原理就是在发动机旁设置气体压缩装置,并通过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气体压缩装置以产生压缩气体,其中典型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涡轮增压,即利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排出的高温废气作动力驱动涡轮转动,进而带动气体压缩装置工作产生压缩气体,使得发动机在高速时具有良好的动力输出,改善发动机的高速动力性能;另一种是在发动机曲轴上设置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带动气体压缩装置工作以产生压缩气体。由于涡轮增压不需要消耗发动机的动力,因此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涡轮增压器”,公布号为CN104110300A,包括带有流道的涡轮机壳体,在涡轮机壳体上设有连通流道的旁通通道,并在旁通通道上设有旁通阀,涡轮机壳体的安装面上固定连接有过渡接头,过渡接头与涡轮机壳体相连一侧设有分隔墙,所述分隔墙伸入涡轮机壳体内腔中,并将涡轮机壳体分隔为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在分隔墙上对应于旁通阀处开设有安装槽。该增压器能显著增大旁通量,同时又能保证涡轮机的效率基本不变甚至有小幅提升,从而满足发动机的性能要求。然而上述增压方式却存在如下问题:使发动机结构布置不够紧凑,生产成本较高,维修保养费用大。特别是,由于涡轮增压需要发动机首先高速转动,然后才能驱动涡轮转动并进而产生增压效果,因此其增压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增压效果无法做到与发动机的转速同步;此外,涡轮增压机的成本较高,维修保养费用较大,并且涡轮增压机依靠发动机的高温废气作动力,因此增加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发动机增压方式所存在的结构不紧凑、成本高以及增压效果与发动机转速不同步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其不仅能实现发动机的增压进气,并且结构紧凑、便于制造,增压效果可与发动机转速保持同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气缸体和缸盖,所述气缸体上设有至少四个偶数个气缸,所述气缸体在靠近所述气缸中的第一个气缸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个气缸并排的前增压气缸,所述气缸体在靠近所述气缸中的最后一个气缸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最后一个气缸并排的后增压气缸,所述前增压气缸、后增压气缸的活塞分别通过连杆与曲轴上对应的连杆轴颈相连接,所述前增压气缸对应的连杆轴颈与所述后增压气缸对应的连杆轴颈之间的夹角等于180度,所述缸盖的前端内设有一端连通所述前增压气缸另一端可与进气管相连接的进气道,所述缸盖的后端内同样设有一端连通所述后增压气缸另一端可与进气管相连接的进气道,所述前增压气缸以及所述气缸中活塞的上下运动方向与所述后增压气缸的活塞运动方向一致的气缸分别通过分增压气道与第一增压气道连接,所述后增压气缸以及所述气缸中活塞的上下运动方向与所述前增压气缸的活塞运动方向一致的气缸分别通过分增压气道与第二增压气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87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