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53488.3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2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夏涛;崔利兰;赵贤倩;蒋晓岚;高丽萍;刘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54 | 分类号: | C12N15/54;C12N9/10;A23L33/17;C12N15/70;C12N1/21;C12R1/19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酮 葡萄 糖基转移酶 csugt78a14 基因 及其 编码 蛋白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该基因从茶叶鲜叶中分离获得,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该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首次克隆并验证了形成茶饮料柔和涩味相关的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CsUGT78A14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CsUGT78A14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基因工程菌和重组蛋白,为开发具有改善茶叶滋味的酶类或工程微生物,深化茶饮料加工,开发不同滋味茶饮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从茶树鲜叶中分离获得的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多酚化合物是茶树中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茶叶品质及人体保健密切相关,其中,儿茶素(黄烷3-醇),黄酮醇及它们的衍生化产物如酯型儿茶素和黄酮醇3-O-糖苷是决定茶叶品质和质量的重要组成成分。在2005年,Scharbert和Hofmann的研究中,他们挑选了一些标准品化合物包括15种氨基酸,14种黄酮醇糖苷,8种黄烷3-醇,5种茶黄素,5种有机酸,3种糖和咖啡因作为茶叶涩味的研究对象,通过这些化合物在红茶茶汤中的真实含量,用标准品混合水溶液模拟了和红茶类似的口感。发现包含苦味的咖啡因,9种柔和涩味的黄酮醇3-O-糖苷,儿茶素以及苦涩酯型儿茶素EGCG的混合水溶液与茶饮料水溶液口感一致,因此确定这12种化合物是茶叶中非常重要的决定红茶口感的化合物。并且,附加的感官审评研究表明黄酮醇3-O-糖苷不仅赋予茶饮料柔和涩味的口感而且通过增强咖啡因的苦味而增加了茶汤苦感。因此,这些化合物被认为是比茶红素和茶黄素更典型的决定红茶茶汤口感的化合物,而黄酮醇糖苷化合物作为仅次于儿茶素含量的酚类化合物以很低的阈值赋予茶叶柔和涩感,尿苷二磷酸糖依赖的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s,UGTs)是参与茶叶中黄酮醇糖苷合成的关键酶类。因此,一种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在改善茶饮料滋味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从茶树鲜叶中分离获得的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以提供一种新的能够编码茶树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该基因从茶树鲜叶中分离获得,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在改善茶饮料滋味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的编码蛋白,所述编码蛋白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的编码蛋白在改善茶饮料滋味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的重组质粒。
所述重组质粒为将上述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连接到pMal-c2X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获得,命名为pMal-c2X-CsUGT78A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转基因工程菌,所述转基因工程菌含有上述重组质粒,或其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的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序列。
所述转基因工程菌为含有上述重组质粒,或其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的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CsUGT78A14基因序列的大肠杆菌Novablue(DE3)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34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