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九种PTP1B抑制剂及其合成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8442.7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8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史大永;江波;王立军;吴宁;王帅玉;李祥乾;杨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51/48 | 分类号: | C07C251/48;C07C249/08;C07D277/34;C07C69/36;C07C69/38;C07C67/14;C07C67/08;C07C205/37;C07C201/12;C07C217/86;C07C213/02;A61P3/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226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tp1b 抑制剂 及其 合成 应用 | ||
1.PTP1B抑制剂,其特征在于:其以下述九种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为活性成份,九种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PTP1B抑制剂化学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九种化合物的合成步骤分别为下述路线(1)、(2)、(3)、(4)、(5)或(6)之一,
(1)化合物1和2的合成路线
(a)溴素与化合物10摩尔比为1:1~1:1.5,甲醇,冰水浴;(b)碘甲烷与化合物11摩尔比为1:1~1:1.5,碳酸钾,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室温;(c)质量浓度为10~15%的化合物12的二甘醇溶液,质量浓度为80~85%的水合肼溶液,氢氧化钾,110~120℃;(d)溴素与化合物12摩尔比为2:1~3:1,乙酸,60~70℃;(e)硼氢化钠,甲醇,0~5℃;(f)三氯化铝,二氯甲烷,0~5℃;(g)N-溴代丁二酰亚胺,偶氮二异丁腈,四氯化碳,光照;(h)水,1,4-二氧六环,回流;(i)氯铬酸酸吡啶盐,二氯甲烷,室温;(j)噻唑环二酮,醋酸,醋酸铵,回流;(k)钯/碳,氢气,甲醇;
(2)化合物3和4的合成路线
(a)碳酸钾,丙酮,室温;(b)噻唑环二酮,醋酸,醋酸铵,回流;(c)钯/碳,氢气,二氯甲烷。
(3)化合物5的合成路线
(a)4-二甲氨基吡啶,二氯甲烷,0~5℃;
(4)化合物6的合成路线
(a)吡啶,乙腈,50~60℃;
(5)化合物7的合成路线
(a)羟胺盐酸盐,碳酸钠,乙醇,水,90~100℃;
(6)化合物8和9的合成路线
(a)对硝基苯酚,碳酸钾,丙酮,回流;(b)水合肼,三氯化铁/活性炭,碳酸钾,乙醇,回流。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化学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化合物1和2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1)冰水浴下,向溶有香草醛的甲醇中滴加溴素,香草醛与甲醇质量比为1:6~1:7,溴素与香草醛摩尔比为1:1~1:2,1~2小时加完,室温下搅拌0.5~1小时,然后在0~5℃下向其中滴加冰水,水与甲醇体积比为1:2~1:3,20~30min加完,有沉淀析出,继续搅拌15~30min,将沉淀过滤,用冰水洗涤沉淀,抽干得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溴香草醛;
(2)20~25℃条件下,将碘甲烷滴加到反应(1)中制备的化合物5-溴香草醛和碳酸钾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悬浊液中,碳酸钾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质量体积比为1:8~1:12,碘甲烷与5-溴香草醛摩尔比为1:1~1:1.5,持续搅拌24~36小时后,反应液用饱和食盐水淬灭,然后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有机相合并后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缩,得到无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溴藜芦醛;
(3)20~25℃条件下,向反应(2)中制备的化合物5-溴藜芦醛的二甘醇溶液中,5-溴藜芦醛质量浓度为10~15%,加入质量浓度80~85%的水合肼,5-溴藜芦醛与水合肼摩尔比为1:1~1:1.5,TLC检测,原料点消失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氢氧化钾的质量浓度为8~12%,快速升温至110~120℃,搅拌2~3小时后,停止加热,待反应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等体积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合并后用5~10%的盐酸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有机相减压浓缩,得无色油状物,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溴-3,4-二甲氧基甲苯;
(4)20~25℃条件下,将催化剂量的铁粉,溴素滴加到质量浓度10~15%的5-溴藜芦醛的乙酸溶液中,溴素与5-溴藜芦醛摩尔比为2:1~3:1,反应液60~70℃搅拌4~6小时后,冷却至室温,滤去铁粉,蒸干溶剂,所得固体混合物用氯仿溶解,用质量浓度5~10%的亚硫酸钠的水溶液洗涤后,有机相减压浓缩,残余固体用丙酮重结晶,得无色针状结晶,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6-二溴藜芦醛;
(5)冰水浴条件下,将硼氢化钠加入到质量浓度15~20%的5,6-二溴藜芦醛的甲醇溶液中,硼氢化钠与5,6-二溴藜芦醛摩尔比为1:4~1:3,TLC检测,原料点消失后,向反应液中滴加质量浓度5~10%的盐酸至溶液呈弱酸性,除去甲醇,所得固体用二氯甲烷—水萃取后,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浓缩后得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6-二溴-3,4-二甲氧基苯甲醇;
(6)将化合物5-溴-3,4-二甲氧基甲苯和5,6-二溴-3,4-二甲氧基苯甲醇溶于二氯甲烷,5-溴-3,4-二甲氧基甲苯和5,6-二溴-3,4-二甲氧基苯甲醇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10%,冰水浴条件下,将三氯化铝分批加入到上述混合液中,三氯化铝:5-溴-3,4-二甲氧基甲苯:5,6-二溴-3,4-二甲氧基苯甲醇摩尔比=1:1:1~1.5:1:1,TLC检测,原料点消失后,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萃取分液,有机相用质量浓度3~10%的盐酸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残余物用甲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2,3-二溴-1-[(2′-溴-3′,4′-甲氧基-6′-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
(7)光照条件下,向偶氮异二丁腈和质量浓度5~10%的化合物2,3-二溴-1-[(2′-溴-3′,4′-甲氧基-6′-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溴代丁二酰亚胺,偶氮异二丁腈与化合物2,3-二溴-1-[(2′-溴-3′,4′-甲氧基-6′-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质量比为1:100~1:200,N-溴代丁二酰亚胺与化合物2,3-二溴-1-[(2′-溴-3′,4′-甲氧基-6′-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摩尔比为1.1:1~1.5:1,TLC检测反应物消失后,停止光照,滤去不溶物,滤液减压浓缩,残余物用硅胶柱分离,采用体积比石油醚:乙酸乙酯=8:1~10:1洗脱,得到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2,3-二溴-1-(2′-溴-6′-溴甲基-3′,4′-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
(8)将2,3-二溴-1-(2′-溴-6′-溴甲基-3′,4′-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碳酸钾加入到1,4-二氧六环和水的混合液中,2,3-二溴-1-(2′-溴-6′-溴甲基-3′,4′-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质量浓度为10~15%,碳酸钾的质量浓度为5~10%,1,4-二氧六环和水体积比1:1~1:5,90~100℃回流反应,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向混合液中加入5~6倍体积的氯仿和水,萃取分液后有机相减压浓缩,得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苯甲基]-4,5-甲氧基苯甲醇;
(9)20~25℃条件下,将化合物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苯甲基]-4,5-甲氧基苯甲醇溶于二氯甲烷中,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苯甲基]-4,5-甲氧基苯甲醇质量浓度为15~20%,将氯铬酸酸吡啶盐加入到上述混合液中,氯铬酸酸吡啶盐: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苯甲基]-4,5-甲氧基苯甲醇摩尔比=2:1~3:1,TLC检测,原料点消失后,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萃取分液,收集有机相,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残余物用硅胶柱分离,采用体积比石油醚:乙酸乙酯=5:1~8:1洗脱,得白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
(10)向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的醋酸溶液中,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质量浓度为15~20%,加入噻唑烷二酮和醋酸铵,噻唑烷二酮、醋酸铵与化合物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摩尔比=2:2:1~3:3:1,将混合液加热至回流,TLC检测反应物消失后,停止加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收集有机相,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残余物用硅胶柱分离,采用体积比石油醚:乙酸乙酯=4:1~8:1洗脱,得到黄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噻唑烷-2,4-二酮;
(11)采用小型高压反应釜,向5-[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噻唑烷-2,4-二酮的甲醇溶液中,5-[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噻唑烷-2,4-二酮质量浓度为15~20%,加入含量为5~10%的钯/碳,通入1.5~3MPa的氢气,40~50℃反应,TLC检测反应物消失后,除去钯/碳,将反应液减压浓缩,残余物用硅胶柱分离,采用体积比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7:2:1~10:3:1,得到黄色固体经过波谱分析,确证该化合物为5-[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噻唑烷-2,4-二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南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844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