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融浸渍模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84581.0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76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孔小寅;章熙军;高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京锦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0 | 分类号: | B29C70/50;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许丹丹 |
地址: | 211212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融 浸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改性生产设备,具体是一种玻纤浸渍处理用的熔融浸渍模头系统。
背景技术
长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是一种轻质高强的新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白色家电等行业中。长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生产关键在于玻纤和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结合,要求玻纤在熔融的聚丙烯中能够做到有效的开束、浸渍以达到良好的界面结合效果。
现有生产工艺中,聚丙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剪切后成为液态,通过挤出机出口处的连接法兰进入流道,在流道中向浸渍模腔流动,最后在浸渍模腔中与玻纤接触、包覆。但是目前的工艺方案存在聚丙烯熔体在流道中流动不均匀,在浸渍模腔中填充不充分等问题。聚丙烯在熔融状态下,粘度大于100厘泊,这样的粘度下,其在浸渍模腔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聚丙烯熔体从双螺杆挤出机被输送到流道时,是从较小的空间向较大的空间扩散,因此熔体压力下降较多,流速也会下降,往往在流道中,远离双螺杆挤出机出料口的位置,获得的压力最低,熔体充满的时间也最长,而流道并非一个封闭的空间,流道的出口与浸渍模腔相通,熔体在流道中流动、填充的时候,也在向浸渍模腔流动,因此压力分布不均匀且流道中会存在熔体不能达到的死角。当流道中熔体填充不充分时,相对应的浸渍模腔内的熔体填充也不充分,由此导致在浸渍模腔中的玻纤不能充分的和熔体融合,起不到良好的界面结合效果。并且,当玻纤在熔体较少的位置与熔体结合时,产生的料条玻纤含量是偏高的,拉条时会发现该处的料条直径明显小于熔体填充量充分、压力大的位置,产生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浸渍模腔若要让玻纤达到充分的开束、浸渍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商业价值等问题。现有技术有一些浸渍模腔,以导丝辊的方式,对玻纤进行开束,开束(指玻纤从较宽的、紧密排列的状态,变为松散的状态,也称作开纤)后的玻纤在熔融的聚丙烯中进行浸渍,这些浸渍模腔存在一些问题。
1、玻纤在进入和离开浸渍模腔的浸渍池时水平高度相同,为了保证玻纤和聚丙烯的充分接触,浸渍池中熔融聚丙烯的液位高度必然高于玻纤进入浸渍池的高度,正常拉条时,玻纤被导辊开束,同时被聚丙烯浸渍,形成复合料条后离开浸渍池,但是一旦发生玻纤断裂,或给料过多,则浸渍池中的液体压力增加,由于玻纤的出口尺寸小于进口尺寸,因此浸渍池中的物料会反向涌出玻纤的进口位置,影响生产;
2、现有技术的浸渍模腔,依靠导辊开束及熔体回流对玻纤进行浸渍,所需熔体的体积很大,而聚丙烯被加热成熔体时,其在浸渍模腔中各部位的温度有高有低,在高温区域如模腔的四个角落,顶部和底部容易产生积碳,积碳将导致玻纤产品性能下降;
3、现有技术的导辊安装在浸渍模腔内,很难清理残留物料,拆卸及组装效率低。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熔融浸渍模头系统。
技术方案:一种熔融浸渍模头系统,包括熔体导流装置及设于其下方的玻纤浸渍装置,所述熔体导流装置包括内部设有熔体流道的外壳,所述熔体流道包括主流道、与主流道连通的分流道及设于分流道底部的多个下料口;所述玻纤浸渍装置设于下料口下方,其包括长方形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框架,所述壳体内部为浸渍池,壳体上设有相对的两个与浸渍池连通的模腔口,框架设于浸渍池内;所述框架的一边设有前挡板,前挡板上均匀设有多个玻纤入口,框架插入浸渍池后,前挡板将其中一个模腔口封堵;所述框架上与前挡板相对的边上设有多个玻纤出口,所述玻纤出口与玻纤入口数量一致;所述玻纤入口倾斜设置在前挡板上,玻纤入口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60°;所述框架内依次设有张力轴及多个相互平行的导向辊;所述壳体上另一个模腔口处设有后挡板,所述后挡板上设有与各个玻纤出口对应的铜嘴,所述铜嘴内部设有通道;所述壳体上方还设有熔体入口,所述熔体导流装置的下料口设于熔体入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主流道为设于外壳内的圆柱形通孔,所述分流道为V型流道,分流道的V型开口与主流道下方连通,多个下料口依次设于分流道底部;所述主流道内部穿有流道内芯,所述流道内芯为圆柱形,流道内芯的一端设有圆锥形头部,其顶角角度为45~90°,另一端设有与外壳连接的内芯法兰,所述主流道一端设有进料口法兰,流道内芯的内芯法兰与外壳连接后,锥形头部面对进料口法兰的位置;流道内芯的外径为主流道内径的0.3~0.7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京锦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京锦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45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承烧板
- 下一篇:一种矿热炉炉顶下料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