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的制冷片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0248.0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3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加雪;金奕;陈学交;张建国;黄永生;杨柏春;齐凤军;王雪;周珣;张洪才;修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P9/06 | 分类号: | F01P9/06;F02N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30117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制冷 传热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制冷片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在低温情况下加热和高温下冷却的制冷片传热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东北、西北高原寒区冬季时间长,在这种低温环境下,重载车辆发动机冷启动困难或不能启动。因此启动前必须进行预加热,确保发动机具备良好的启动条件,保证发动机顺利启动,减少启动磨损,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目前寒区重载车辆上都装有加温器,用于启动前的预热加温,现有加温器燃油泵、风泵和水泵由同一个电机经联动装置拖动,雾化和工作介质热交换条件固定,加温器以固定的空燃比和热交换速率工作,当环境温度、气压变化时,加温加热效率降低,难于满足寒区典型环境加温需求。其次在控制上,目前加温器的加温过程不可控,加温模式固定,不能根据车辆所处温度环境和海拔气压环境变化调节加温器的工作模式,自动调节加温器的喷油燃烧和热交换速率。
热点制冷片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由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及其中间的绝缘层组成,N型半导体材料为冷面,P型半导体材料为热面,其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当冷热端达到一定温差,这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以采取散热等方式降低热端的温度来实现。
因此,针对目前加温器存在的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更智能、高效的加温器,以提高发动机的启动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制冷片传热系统,在低温下给发动机供热,并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进行降温散热。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制冷片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热装置,其包括热电制冷片、转动轴、同心齿轮和传动齿条;
所述热电制冷片,由冷面、热面及绝缘层组成,其冷面能够冷却发动机、其热面能够加热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两侧分别连接1列热电制冷片;
所述转动轴,其与热电制冷片的侧面固定连接,转动轴带动热电制冷片转动使其冷面、热面选择性的与发动机贴合;
所述同心齿轮,所述同心齿轮与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并于转动轴同心设置;
所述传动齿条,其与同心齿轮相啮合,由发动机的传动轴带动传动齿条左右平移,从而带动同心齿轮转动;
温度探测器,其包括第一温度探测器和第二温度探测器,所述第一温度探测器设置在发动机气缸上检测每个气缸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探测器分别与热电制冷片冷、热面连接以检测热电制冷片的冷、热面温度;
控制器,其与所述发动机温度探测器和传热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探测器输出的温度控制的传热装置的开启、热电制冷片的通电电流的大小。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传热装置包含6-10列热电制冷片,每列由18-22个热电制冷片相互串联组成。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传热装置的热电制冷片与电源相连,通电后产生热量迁移从而形成冷面和热面。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热电制冷片热面与发动机散热片连接,利用散热片进行散热。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传热装置对称贴附在发动机前后壁。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进一步由发动机制冷片传热系统的控制方法来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发动机第一温度探测器测量发动机气缸的表面温度Tg,第二温度探测器测量热电制冷片热端的m列温度值Ts1、Ts2、……、Tsm和热电制冷片冷端的m列温度值Ty1、Ty2、……、Tym;
步骤二:当Tg≤5时,控制器控制传热装置转动,热电制冷片的热端连接汽缸;控制器同时控制热电制冷片的电流I,使其满足:
其中,m为热电制冷片的列数,Ts1、Ts2、……、Tsm分别为热电制冷片热端的m列温度,单位为℃;Tg为发动机气缸的表面温度,单位为℃;R为热电制冷片的电阻,n为每列的热电制冷片的个数,A为第一电流控制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02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