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化生产α-苯丙酮酸效率提高的重组菌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7149.5 | 申请日: | 2015-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2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坚;刘龙;李江华;堵国成;侯颖;顾汉章;徐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87;C12P7/4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419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化 生产 丙酮酸 效率 提高 重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化生产α-苯丙酮酸效率提高的重组菌,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α-苯丙酮酸(PPA)有很多应用,可用来合成抗肿瘤药物的杂环化合物,可作为抗氧化剂及促进伤口愈合。是合成D-苯丙氨酸的原材料,D-苯丙氨酸是手性药物中间体。PPA还可用于制备苯乳酸,苯乳酸可作为抗菌物质。目前PPA生产主要是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乙酰氨基肉桂酸水解法、乙内酰脲与苯甲醛合成法和海因法。这些方法均需经过多步反应,对反应条件有较高要求,例如高压、高温等,产品得率低,对后期分离纯化加大了难度,易产生有毒有害产物。酶和全细胞生物催化剂越来越多的用于工业化生产。
L-氨基酸脱氨酶(EC1.4.3.2)催化L-氨基酸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α-酮酸和氨,多为黄素蛋白,二聚体结构。L-氨基酸脱氨酶主要存在于蛇毒和昆虫毒素中,在细菌、真菌、藻类中也存在。Proteus mirabilis KCTC2566有两种L-氨基酸脱氨酶,一种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能够催化脂肪族和芳香族L-氨基酸,尤其对L-苯丙氨酸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另一种具有底物限制性,只对碱性氨基酸具有催化活性,尤其是L-组氨酸。大部分细菌L-氨基酸脱氨酶是胞外分泌型,但是P.mirabilis中两种L-氨基酸脱氨酶都是膜蛋白。
全细胞转化相比分离酶具有如下优势:易制备,成本低;更稳定,不易受环境温度、pH等因素影响,使用方便;无污染,副产物少。有望实现低能耗、高效率、高纯度、无污染的工业化PPA生产。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剂,表达来源于P.mirabilis KCTC2566的脱氨酶基因,PPA的产量为3.3g/L。本发明旨在进一步提高PPA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化生产α-苯丙酮酸效率提高的重组菌,解除了菌株本身对PPA的降解,从而提高胞外转化L-苯丙氨酸的效率。
所述重组菌是将重组表达了L-氨基酸脱氨酶基因的大肠杆菌的aspC(编码天冬氨酸转氨酶,GeneID 8182318)、tyrB(编码芳香族氨基酸转氨酶,GeneID 8179723)和ilvE(编码异亮氨酸转氨酶,GeneID 8182196)基因敲除,从而阻断胞内PPA的分解途径。
所述重组表达了L-氨基酸脱氨酶基因的大肠杆菌的构建方法参见发明名称为“一种全细胞转化高效生产α-苯丙酮酸的方法”,申请号为201310392427.6的专利申请。
所述aspC、tyrB和ilvE基因敲除方法:PCR扩增aspC、tyrB和ilvE基因上下游约1000bp及抗性标记片段约1000bp,通过融合PCR制备打靶片段。将打靶片段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抗生素筛选发生同源重组的菌株,再用温敏型质粒消去抗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重组菌全细胞转化生产α-苯丙酮酸的方法,将L-苯丙氨酸4-6g/L、全细胞催化剂1.2-1.5g/L,在20mM Tris-HCl(pH 8.0)中,于36-37℃、200-220rpm转化6-10h。
所述全细胞催化剂的获得,是将含有L-氨基酸脱氨酶突变体的重组大肠杆菌按1-2%接种量到1.8L发酵培养基中,搅拌转速、通气量和温度分别为400rpm、1.0vvm和28℃,当OD600达到0.6-0.8,加入0.4mM IPTG诱导L-氨基酸脱氨酶表达。诱导5h后,8,000rpm低温离心10-15min,收集菌体,用20mM Tris-HCl(pH 8.0)缓冲液洗两遍菌体即得。
发酵培养基:蛋白胨12g,酵母提取物24g,甘油4mL。各组分溶解后高压灭菌。冷却到60-80℃,再加100mL灭菌的17mmol/L KH2PO4和72mmol/L K2HPO4的溶液(2.31g的KH2PO4和12.54g的K2HPO4溶于水中,终体积为100mL,高压灭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南大学;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71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