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楼道电梯内门闸的开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8460.5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9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杨高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高林 |
主分类号: | B66B9/08 | 分类号: | B66B9/08;B66B1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道 电梯 内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道电梯,特别是楼道内用的电梯。
背景技术
楼道电梯是这几年新出来的产品,主要是用于解决未安装电梯的低层住宅用户的上下楼梯困难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小区内的老年人上下楼梯已经成为一个难题,而楼道电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如公告为CN101125622A的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以各段楼道为一个单元,分别安装有独立运行的电梯,所述电梯安装于楼道侧边,所述电梯包括沿楼道坡度方向设置梯架,所述梯架上设有上轨道、下轨道、轨道车、牵引装置、封闭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轨道车上、下方分别设有折叠扶手和折叠踏板;所述牵引装置带动轨道车运行;其坡度方向的前后方分别设有可让折叠踏板收放的上门孔、下门孔。但其对应上门孔、下门孔上的上门闸和下门闸的驱动部件的结构过于麻烦,占据的空间大,并且需要新的电动机来驱动,还浪费电能,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需要消耗电能的自动开合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楼道电梯内门闸的开合装置,包括分别位于楼道电梯上下两端的面板,所述面板上开设闸口,所述闸口处设置挡板,所述挡板由轨道车驱动,实现对闸口的打开,所述挡板由复位装置驱动,实现对闸口的封闭。
利用轨道车上下运动的作用力,作用于挡板上,实现轨道车到达一定位置后,挡板自动打开,离开后通过复位装置,又自动闭合。这样节省了对于挡板的控制部件,降低了成本和整个楼道电梯的安装难度,又可以实现闸口跟随轨道车的自动开合。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由至少两块滑板相互套接组成。滑板采用套接的连接方式,实现伸缩的功能。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占用空间,放弃了原有要打开闸口,需要完全移开挡板的操作模式。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滑板相对于面板的另一侧面上设置导向块,所述所有的导向块都设置于固定连接于楼道电梯内的导向杆上。导向块和导向杆的作用是用于精确导向滑板的移动方向,防止出现滑板不能相互重叠的故障。
作为优选,所述最靠近轨道车的滑板上设置搭扣板,所述轨道车上设置与搭扣板相配合的推动部件;最远离轨道车的滑板与楼道电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部件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向滑板方向延伸的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端部设置用于推动搭扣板的推动轮。
作为优选,所述滑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侧边缘上设置翻折板,所述翻折板与板体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容纳相邻滑板进入的空间通道。这样经过推动部件的作用力后,滑板会相互重叠,最后变成一块滑板。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每个滑板的导向块上的一根钢丝绳,所述钢丝绳按轨道车推动滑板的运动方向反向延伸,经过第一变向轮,再按轨道车推动滑板的运动方向延伸至楼道电梯的一侧边上的动力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部件包括用于将钢丝绳的横向受力方向改成上下的受力方向的第二变向轮和第三变向轮,所述钢丝绳经过第三变向轮后,其末端设置用于使滑板自动复位的配重块。推动部件推动滑板移动时,同时也拉动钢丝绳运动,使配重块上升。等推动部件取消作用力时,在配重块重力的作用力下,滑板会被拉动至原位。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部件包括作力方向与滑板运动方向相同的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中滑板在轨道车的推动下,最终重叠成一个滑板;所有的滑板都按轨道车的推动方向相互套接。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本开合装置解决了轨道车上的踏板的伸出问题,同时轨道车离开后,又能自动闭合闸口,保障了安全性,避免其他物体掉入闸口中,造成意外事故。
本开合装置的开合时间都是跟随轨道车的运动时间,通过轨道车来实现闸口挡板的开合移动,既节省了用于挡板移动时间的控制部件的成本,又释放了楼道电梯内部的空间。
驱动挡板移动的方式得到了改善,挡板不再是整块移动,而且多块滑板套接,实现了伸缩功能,节省了用于提拉整个挡板的驱动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动力部件正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动力部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高林,未经杨高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84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