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1790.X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3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男;高品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志男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136 | 代理人: | 高云瑞,杨宗润 |
地址: | 1026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发动机 尾气 排放 高效 催化 处理器 | ||
1.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具有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催化处理器及蓄热兼换热器,还具有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蓄热兼换热器与催化处理器合为一体,其具体结构为,具有外包隔热层的壳体,所述壳体由主体及分别密封性焊接在主体的两端口上的尾气的左、右接口组成;所述主体由外向内依次由外蓄热换热筒、导气筒、内蓄热换热筒及支承芯管组成;外蓄热换热筒由外筒、1号内筒及左、右外端盖组成,外蓄热换热筒内固装有波纹板状剌片填料,同时还装有用于能自动吸收并贮存汽车尾气排放的高温热量、并能对汽车尾气自动加热升温的相变蓄热材料;导气筒由1号、2号内筒及位于1号、2号内筒之间的电加热器套筒组成,1号、2号内筒分别与电加热器套筒的外壁、里壁组成1号、2号内腔,1号、2号内腔中分别固装着涂敷有相应催化剂的蜂窝填料体;电加热器套筒中密封绝缘式固装有规则分布的电加热体,并有相应的电源引出线,所述尾气的左、右接口分别密封性焊接在1号内筒两端的外延口上;内蓄热换热筒由2号内筒、支承芯管、右内端盖及左端锥型导气体组成,2号内筒与支承芯管之间固装有波纹板状剌片填料,同时还装有用于能自动吸收并贮存汽车尾气排放的高温热量、并能对汽车尾气自动加热升温的相变蓄热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其特征在于:电加热器套筒(11)中密封绝缘式固装有规则分布的电加热体(13)的具体结构为,电加热体(13)呈具有弹性的蛇形,各电加热体(13)上均套装有绝缘瓷环(20),所用电加热体(13)均布式装在电加热套筒(11)中,并且均布并联式焊接在电源引出线(14)上,电加热器套筒(11)的空腔中通过左、右封板(21、22)封装有绝缘而导热的镁粉(23),电源引出线(14)经右封板(22)引出,并通过尾气的右接口(18)上的电源接口(24)引入外接电源;在尾气的右接口(18)中还装有自动开、关电加热体(13)的温控器(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波纹板状剌片填料(9)的结构为,波纹板状剌片填料(9)以厚度为0.3~0.8mm的不锈钢材整体加工而成,并卷成1号圆环筒(26),其1号波高h1需保证波纹板状剌片填料(9)以1号圆环筒(26)型轴向插入外蓄热换热筒(2)或内蓄热换热筒(4)的相应内腔中时,其波峰及波谷均必须能接触相应内腔的里、外侧壁;1号圆环筒(26)的1号长度L1应保证其轴向插入外蓄热换热筒(2)或内蓄热换热筒(4)的相应内腔中时,1号圆环筒(26)的两端分别距外蓄热换热筒(2)的左、右外端盖(8)或距内蓄热换热筒(4)的右内端盖(15)、左内端口具有间距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蜂窝填料体(12)的结构为,蜂窝填料体(12)以厚度为0.03~0.12的不锈钢材加工而成,以2号圆环筒(29)型轴向插入导气筒(3)的1号内腔(30)中并相互焊接在一起,2号圆环筒(29)由波纹板(27)平铺在平板(28)上一起卷制而成;2号圆环筒(29)插入导气筒(3)的1号内腔30中时,波纹板(27)的波峰、波谷均必须能接触在被卷绕的平板(28)上,2号圆环筒(29)的外圆层平板(28)必须紧挨着导气筒(3)的1号内腔30的外侧壁,2号圆环筒(29)的内圆层波纹板(27)的波峰必须紧挨着导气筒(3)的1号内腔30的里侧壁;2号圆环筒(29)的2号长度L2应保证其轴向插入导气筒(3)的内腔中时,2号圆环筒(29)的两端不外露于电加热器套筒(11)的两端面之外;导气筒(3)的2号内腔(31)中固装着的蜂窝填料体(12)的结构与1号内腔(30)中类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志男,未经高志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79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