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1790.X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3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男;高品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志男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136 | 代理人: | 高云瑞,杨宗润 |
地址: | 1026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发动机 尾气 排放 高效 催化 处理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尾气污染物减排技术领域,涉及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污染物减排技术中均离不开尾气催化处理技术,但尾气催化处理均需具有最佳工作温度;对于柴油发动机通常采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简称DOC)技术,其工作温度为200~400℃,低于150℃时催化剂基本不起作用。
对于汽油发动机尾气催化处理技术普遍采用三效催化器(TWC),低于200℃时其基本不起作用,其最佳工作温度需达到400℃。
因此对于尾气催化处理技术而言,最佳工作温度均在250℃以上,汽车及发动机只有在连续正常运行中才能保证排放高温尾气,达到催化处理所需的最佳工作温度,而在汽车冷启动、间歇停车后的再启动以及短暂停车、怠速及小负荷工况下,尾气排放温度一般均低于250℃,催化剂大多不起作用或作用极小,因此造成尾气排放污染普遍而大量存在;为此,ZL201320895395·7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排放的自动加热升温装置,配套装在催化处理器之前;其不足在于,由于加热升温装置与催化处理器分体安装,占用空间大,不方便,其本身结构也不尽合理,制作、安装及维护多有不便。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提供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整合、改进现有技术,将汽车尾气的加热升温装置与催化处理器合为一体,既能随时保证催化剂在最佳工作温度下工作,减少尾气排放中的污染物,有利减排,而且结构简单、整体性强,便于制作、安装、维护及更新。
采用的技术方案:
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具有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催化处理器及蓄热兼换热器,还具有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蓄热兼换热器与催化处理器合为一体,其具体结构为,具有外包隔热层的壳体,所述壳体由主体及分别密封性焊接在主体的两端口上的尾气的左、右接口组成;所述主体由外向内依次由外蓄热换热筒、导气筒、内蓄热换热筒及支承芯管组成;外蓄热换热筒由外筒、1号内筒及左、右外端盖组成,外蓄热换热筒内固装有波纹板状剌片填料,同时还装有用于能自动吸收并贮存汽车尾气排放的高温热量、并能对汽车尾气自动加热升温的相变蓄热材料;导气筒由1 号、2号内筒及位于1号、2号内筒之间的电加热器套筒组成,1号、2号内筒分别与电加热器套筒的外壁、里壁组成1号、2号内腔,1号、2号内腔中分别固装着涂敷有相应催化剂的蜂窝填料体;电加热器套筒中密封绝缘式固装有规则分布的电加热体,并有相应的电源引出线,所述尾气的左、右接口分别密封性焊接在1号内筒两端的外延口上;内蓄热换热筒由2号内筒、支承芯管、右内端盖及左端锥型导气体组成,2号内筒与支承芯管之间固装有波纹板状剌片填料,同时还装有用于能自动吸收并贮存汽车尾气排放的高温热量、并能对汽车尾气自动加热升温的相变蓄热材料。
有益效果:
用于汽车及发动机尾气排放的高效催化处理器,由于汽车尾气的加热升温装置——蓄热换热器与催化处理器合为一体,因此,一方面体积小,占用空间小,易制作、安装、维护,另方面能自动吸收并贮存汽车尾气排放的高温热量,并能对汽车尾气自动加热升温,从而能保证尾气排放温度达最佳,从而正常发挥催化剂尾气处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汽车及发动机冷启动时的尾气低温排放,能迅速自动提升尾气温度,达到催化剂最佳工作温度,提高、增加催化剂尾气处理的效果,减少尾气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总体结构轴向剖图;
图2、按图1中所示的A-A剖图;
图3、电加热器套筒11弧形局部展开电加热体13的固装图;
图4、电加热体13的整体组装图;
图5、波纹板状剌片填料9的整体视图;
图6、蜂窝填料体12的立体视图;
图7、按图1中所示的放大I。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进一步详加说明;图中箭头示为汽车尾气流动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志男,未经高志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17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