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紧急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4542.0 | 申请日: | 2015-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6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崔东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东元 |
主分类号: | B60T1/14 | 分类号: | B60T1/14;B60R21/013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9 | 代理人: | 连慧敏 |
地址: | 0415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紧急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车辆紧急制动装置,属于汽车安全防护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减速、制动主要是依靠减小车轮的转速,然后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阻力来完成,而摩擦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轮胎与路面的接触摩擦面积以及轮胎垂直于路面的压力,由于汽车的轮胎数量是确定的,轮胎与路面的接触摩擦面积也是确定的,因此,当车辆速度一定时,车辆现有制动装置正常工作状态下,车辆的滑行距离是一定的,无法克服汽车的惯性并使车辆在短距离内彻底停下来。
为了在紧急情况下缩短车辆的制动距离,尽最大可能避免车毁人亡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一种高效简便的车辆紧急制动装置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依靠额外的制动力使车辆在短距离内停止的车辆紧急制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车辆紧急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缓冲部件、制动控制部件和制动部件;
所述制动缓冲部件包括:制动轴、滑轮、开缝钢管、滑块和钢丝绳;所述制动轴水平固定在车辆大梁上并位于车辆的重心位置,所述制动轴的中部安装有滑轮;所述开缝钢管设置于车辆底盘的大梁上,开缝钢管一端内部套装有滑块,开缝钢管封闭的另一端上设有圆孔且靠近滑轮,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滑块连接,钢丝绳沿着开缝钢管布置且其另一端从圆孔穿出,在滑轮上缠绕后与制动部件连接;
所述开缝钢管为管壁上沿长度方向开缝的钢管,所述滑块的外径大于开缝钢管的内径,滑块套装在开缝钢管内将开缝钢管撑开一部分;
所述制动控制部件包括: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所述信号处理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制动部件相连,所述传感器检测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力量或检测刹车油压强;
所述制动部件固定在车辆底盘上,所述制动部件包括:用于紧急制动的锚部件和用于控制锚部件动作的击发部件;所述锚部件与所述钢丝绳相连,所述击发部件与信号处理器相连。
所述车辆紧急制动装置还包括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控制电路,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电路相连,所述制动控制部件中的信号处理器也与安全气囊控制电路相连。
所述开缝钢管的长度为车身长度的2-3倍。
所述制动部件固定在车辆纵轴尾部的大梁上。
所述滑块为圆柱或圆台形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设计了制动部件和制动缓冲部件,紧急制动时,给车辆提供一个额外拉拽的外力,克服车辆的惯性,可保证车辆在短距离内成功制动。
2、本发明中制动距离即为开缝钢管的长度,为2-3个车身长度,即尽量缩短了制动距离,又考虑了人所能承受的减速加速度,保证了紧急制动的效果,也减少了制动过程中对人的伤害。
3、本发明中的制动控制部件不仅与制动部件连接,还和安全气囊控制电路连接,当紧急制动时,会将安全气囊打开,进一步保证了车辆在急剧减速过程中乘车人的安全。
4、本发明中的制动控制过程充分运用了人的应激反应规律(紧急时拼命踩死刹车),不再设置另外的控制装置和操作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应急响应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制动缓冲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开缝钢管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触发后紧急制动的示意图;
图中:1为安全气囊,2为安全气囊控制电路,3为制动缓冲部件,4为制动控制部件,5为制动部件,6为制动轴,7为滑轮,8为开缝钢管,9为滑块,10为钢丝绳,11为圆孔,12为传感器,13为信号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车辆紧急制动装置,1、车辆紧急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动缓冲部件3、制动控制部件4和制动部件5;
所述制动缓冲部件3包括:制动轴6、滑轮7、开缝钢管8、滑块9和钢丝绳10;所述制动轴6水平固定在车辆大梁上并位于车辆的重心位置,所述制动轴6的中部安装有滑轮7;所述开缝钢管8设置于车辆底盘的大梁上,开缝钢管8一端内部套装有滑块9,开缝钢管8封闭的另一端上设有圆孔11且靠近滑轮7,所述钢丝绳9的一端与滑块9连接,钢丝绳10沿着开缝钢管8布置且其另一端从圆孔11穿出,在滑轮7上缠绕后与制动部件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东元,未经崔东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4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