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b2+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25760.4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40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混旭;张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万桂斌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链体结构 磁珠 化学发光 杂交 点域 修饰 杂交形成双链 寡核苷酸链 化学发光仪 光二极管 循环利用 样品加入 灵敏度 四链体 单链 附着 制备 发卡 替换 诱导 检测 | ||
一种Pb2+含量的测定方法,属于化学发光技术领域,利用末端含富G寡核苷酸链的发卡DNA1修饰磁珠制备DNA1修饰磁珠DNA1‑MB,当含Pb2+样品加入DNA1‑MB中后,形成Pb2+‑G四链体结构;再加入DNA2后,DNA2的5’端与G四链体结构3’端单链部分杂交形成足点域,在足点域的作用下DNA2未杂交的部分与G四链体未杂交部分继续进行杂交形成双链DNA,将Pb2+替换下来进行下一个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如此Pb2+被循环利用,同时将大量的DNA2附着在磁珠上,利用光二极管诱导化学发光原理,利用化学发光仪检测化学发光强度,根据化学发光强度实现对Pb2+的测定。本发明方法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发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Pb2+含量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金属制品、汽油、蓄电池、化学涂料等产品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工农业三废的排放,铅以多种途径广泛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并呈加剧趋势,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而且间接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铅污染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的重金属铅检测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环境与食品安全监控的需求,因此,建立方便、快速的重金属铅的检测技术十分必要。
目前测定Pb2+的传统方法灵敏度不高,操作复杂,不容易满足实际检测要求。常用的铅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李宏卫,曹建劲,苏志华,等.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55~8256,8262);分子信标核酸检测技术(毛华伟,赵晓东,杨锡强.脱氧核酶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4):43~47),化学发光法(Xiang Li,Gongke Wang,Xuelian Ding,Yuhan Chen,Yaping Gou and Yan Lu.A turn-onfluorescent sensor for detection of Pb2+based on graphene oxide and G-quadruplex DNA.Phys. Chem.Chem.Phys,2013,15,12800-12804)。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能不同程度的满足对Pb2+的检测要求,但方法的灵敏度不高、操作复杂。所以必须发展一种灵敏度高,简单的新型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b2+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1)利用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的作用将生物素修饰的DNA1与链霉亲和素修饰磁珠进行交联制备发卡DNA1修饰磁珠DNA1-MB;
(2)利用Pb2+可以诱导富G寡核苷酸链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特征,当含Pb2+样品加入DNA1-MB中后,富G寡核苷酸链形成G四链体结构;然后,加入标记探针DNA2后,DNA2 的5’端与G四链体结构3’端单链部分杂交形成足点域,在足点域的作用下DNA2未杂交的部分与G四链体未杂交部分继续进行杂交反应,形成双链DNA,将DNA2附着在磁珠上,同时,将Pb2+替换下来,被替换下来的Pb2+进行下一个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并使另外一条 DNA2附着在磁珠上,如此Pb2+被循环利用,同时将大量的DNA2附着在磁珠上,利用光二极管诱导化学发光原理,利用化学发光仪检测化学发光强度,根据化学发光强度实现对Pb2+的测定。
本发明所建立的一种Pb2+含量的测定方法,其特征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57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相加-比较-选择指令
- 下一篇: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