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36555.8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4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彤;张晓霞;顾金刚;李世贵;李静梅;吕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K10/18;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豆芽 杆菌 培养 方法 及其 应用 | ||
1.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包括在含豆粕的培养基中培养纳豆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纳豆芽孢杆菌的菌株编号为NF01-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35;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包括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由麦麸和豆粕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麸为小麦麦麸,和/或所述豆粕为大豆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大于0小于等于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5%-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1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的温度为32-35℃,所述培养的时间为72-120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的pH为6.8-7.2。
8.饲料原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含豆粕的培养基中培养纳豆芽孢杆菌得到发酵物,所述发酵物为所述饲料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豆芽孢杆菌的菌株编号为NF01-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35;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包含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由麦麸和豆粕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麸为小麦麦麸,和/或所述豆粕为大豆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大于0小于等于1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5%-1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10%。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的温度为32-35℃,所述培养的时间为72-120小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的pH为6.8-7.2。
15.纳豆芽孢杆菌在提高含豆粕物料中赖氨酸含量和/或粗蛋白含量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纳豆芽孢杆菌的菌株编号为NF01-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35;所述含豆粕物料包括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由麦麸和豆粕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麸为小麦麦麸,和/或所述豆粕为大豆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大于0小于等于15%。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5%-1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655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