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36555.8 | 申请日: | 2015-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4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彤;张晓霞;顾金刚;李世贵;李静梅;吕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K10/18;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豆芽 杆菌 培养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涉及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利用该培养方法制备饲料原料和纳豆芽孢杆菌在提高含豆粕物料中赖氨酸含量和/或粗蛋白含量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饲料工业中,蛋白质饲料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配合饲料生产过程中补充饲料蛋白不足必不可少的饲料原料。蛋白质饲料的代表性饲料有植物性饼粕、动物性鱼粉、血粉和微生物蛋白饲料等。植物性饼粕是饲料行业中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饲料,其中以大豆饼粕应用最为广泛,它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来源,是各种配合饲料中的重要成分。
赖氨酸是人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赖氨酸有利于动物的生长、改善氨基酸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蛋白质资源。在饼粕类饲料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可以替代鱼粉,降低饲料成本,改善肉的品质,添加赖氨酸能改善屠体质量,提高瘦肉率。
近年来,动物性蛋白在逐渐减少,大豆饼粕作为作为较理想的蛋白饲料源而被大规模使用。大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在30%-40%之间,必需氨基酸比例组成较好,饲料配合中需添加赖氨酸以增加饲料氨基酸营养的全面性和均衡性。随着微生物在饲料行业上的研究深入,微生物菌种在饲料中的应用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发酵技术在豆粕的研究已在国外展开,据国外研究表明:大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后,赖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含量明显曾加,蛋白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增加饲料原料中可以利用的种类,可为幼畜、幼禽和水产养殖提供优质蛋白来源。
纳豆芽孢杆菌是在二十世纪中期被发现并且分离培养出来,它具有很高活性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能够降解植物性饲料中的某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蛋白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饲料用大豆粕的赖氨酸含量和/或粗蛋白含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包括在含豆粕的培养基中培养纳豆芽孢杆菌,其中,所述纳豆芽孢杆菌的菌株编号为NF01-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535;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包括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由麦麸和豆粕组成。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饲料原料(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原料(发酵豆粕)的制备方法,包括在上述含豆粕的培养基中培养上述纳豆芽孢杆菌得到发酵物,所述发酵物为所述饲料原料。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纳豆芽孢杆菌在提高上述含豆粕的培养基中赖氨酸含量和/或粗蛋白含量中的应用。
上述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具体可为含豆粕物料。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麦麸可为小麦麦麸,和/或所述豆粕可为大豆粕。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大于0小于等于15%。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中所述豆粕的质量含量可为5%-10%或10%。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还含有用于培养芽孢杆菌的无机盐。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具体可由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无机盐和水制成。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中所述无机盐可由K2HPO4,KH2PO4,MgSO4和(NH4)2SO4组成。所述无机盐中K2HPO4,KH2PO4,MgSO4和(NH4)2SO4的质量比可为2:1:1:10。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中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与所述无机盐的质量比可为500:7。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中水的含量使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的含水量为30%-40%即可。
上述方法和应用中,所述有机碳源和有机氮源和所述无机盐均以干重计。
上述方法中,所述培养的温度可为32-35℃,所述培养的时间可为72-120小时。
上述方法中,所述含豆粕的培养基的pH为6.8-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365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