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芳纶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及改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5699.6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48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杰;彭涛;王凤德;王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3/10 | 分类号: | D06M13/10;D06M13/188;D06M13/21;D06M101/3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何涛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化学 改性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芳纶纤维的改性方法及改性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芳纶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及改性装置,属于化学合成纤维改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位芳纶主要包括芳纶Ⅱ和芳纶Ⅲ两种纤维。芳纶Ⅱ由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合物通过干喷湿纺法制造而成;芳纶Ⅲ由在芳纶Ⅱ分子结构中引入一个含有杂环结构的第三单体经过共聚反应制成聚合物后通过湿法纺丝法制造而成。两种纤维均可应用于增强复合材料。
对位芳纶力学性能优异,尤其是芳纶Ⅲ纤维广泛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但是由于芳纶纤维表面呈化学惰性,导致纤维表面与树脂基体之间粘接力较弱,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对位芳纶增强复合材料的全部潜力。因此需要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增大纤维表面极性,提高纤维表面性能,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界面间的复合能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9.4.15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1407995,名称为“芳纶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的发明,该发明涉及一种芳纶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芳纶纤维的表面处理;(2)芳纶纤维的水解;(3)采用界面聚合法接枝液晶单体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联氮:①制备水相:将水解至中性位芳纶纤维、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联氮、氢氧化钠和季胺盐溶于水中;②制备有机相:将二元酸酰氯溶于有机溶剂中;③将有机相迅速倒入水相中,快速搅拌,进行反应,将产物倒入的沉淀剂中,搅拌、过滤,然后进行洗涤提纯,直到洗液澄清为止,进行干燥后即得改性芳纶纤维。使芳纶纤维表面带有液晶性能的刚性支链,形成树叉状微观形貌,有助于增强芳纶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力,提高力学性能。
上述现有技术接枝单体主要是4,4-二羟基-α,α’- 二甲基苄联氮,使用的二元酸酰氯只是一种辅助反应试剂,此技术中起改性作用的主要是4,4-二羟基-α,α’- 二甲基苄联氮,力学性能提高比较有限。上述现有技术只能处理芳纶粉末和短切纤维,无法处理芳纶长丝纤维。另外,上述技术的界面聚合法的化学反应速度慢,工序多,工艺流程太长,首先纤维洗涤处理需要1-5h,然后纤维水解反应需要4-9h,接着化学接枝反应需要5-30min,最后真空干燥需要16-24h,这种技术生产时间太长,生产成本太高,不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
对芳纶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很多化学工作者做出了许多贡献。常见的是:基于酰胺键的化学反应,例如Na金属化反应和异氰酸酯反应;以及基于苯环的化学反应,例如硝化还原反应,氯磺化反应和溴化反应。
利用Na金属化反应改性芳纶纤维表面的技术,由NaH和DMSO反应得到的甲基亚硫酰基卡宾钠与芳纶表面分子链上酰胺链上的仲氮氢反应,生成能溶解于DMS0中的金属化的芳纶大分子。这种大分子能与不同的脂肪烃或芳香烃卤化物反应,得到几乎完全反应的N-取代的芳纶纤维。结果表明,接枝溴乙酸后芳纶/环氧树脂ILSS值增加12%,接枝环氧氯丙烷后芳纶/环氧树脂ILSS值增加8%。
用异氰酸酯取代酰胺键上的氢原子,从而引入高活性的异氰酸酯基团,再与水反应,将异氰酸酯基团转变成胺基,从而提高纤维表面活性。例如利用已烷二异腈酸脂与芳纶表面分子链反应,发现此方法能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的接合力,并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同时减少纤维与树脂界面的缺陷尺寸。
硝化还原反应是将芳纶纤维浸没在硝化反应介质中,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硝化试剂与纤维反应,在纤维分子链苯环上引入硝基,然后用还原剂将硝基还原成氨基,从而在纤维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提高纤维表面粘接性能。
氯磺化反应是指用氯磺酸处理芳纶,在纤维表面引入氯磺酰基团(-SO2Cl),然后与其它含有活性官能团(-OH,-NH2,-NHNH2等基团)的物质反应,在芳纶纤维表面接枝上极性基团,提高纤维表面粘接性能。
溴化反应是将芳纶纤维与溴化试剂反应后再通过胺解反应在纤维表面引入胺基官能团的改性方法。反应性胺基官能团的引入能显著提高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粘接性能。
总的来说,上述针对芳纶的化学改性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对芳纶纤维的改性效果有限,特别是芳纶与环氧树脂的接合力和力学性能提高有限;
2、一次只能处理少量的纤维,生产效率较低,在工业上普及应用有相当的难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56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