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GFP基因的高粱靶斑病菌突变体的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7777.4 | 申请日: | 2015-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7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郭士伟;彭陈;葛婷婷;何晓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87 | 分类号: | C12N15/87;C12N1/15 |
代理公司: | 无锡万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63 | 代理人: | 李翀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gfp 基因 高粱 病菌 突变体 转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GFP基因的高粱靶斑病菌突变体的转化方法。将高粱靶斑病菌菌丝置于30ml 0.7M NaCl中(含融壁酶0.3g,崩溃酶0.1g),30℃,60r,黑暗条件下过夜裂解能够得到较多的原生质体,将GFP质粒与原生质体混合后用20%的PEG处理25min介导其转化并以TB3为再生培养基可以较快较多的获得转化子,最后经荧光和致病性鉴定,成功获得了转GFP基因的高粱靶斑病菌突变体。它建立了PEG介导的高粱靶斑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为了研究高粱靶斑病菌的基因功能并为揭示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GFP基因的高粱靶斑病菌突变体的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高粱靶斑病的病原菌为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病菌的分生孢子微弯,两端钝圆,有3-7个横隔膜,分生孢子脐点明显可见且与基部边缘平齐。在自然界中,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土壤或高粱秸秆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从叶表皮侵入寄主;病菌在寄主内扩展并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从寄主表皮细胞间生出,孢子再借风雨传播反复侵染。自1939年高粱靶斑病被首次报道以来,其后又在塞浦路斯、印度和菲律宾等高粱产区相继发现。目前,该病已经成为高粱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高粱减产高达50%。平脐蠕孢菌除了能对高粱致病外,还是其他多种作物病害的病原菌,如水稻胡麻叶斑病、小麦根腐病和玉米小斑病等。
一般的植物病原菌在接触寄主表面后,接受不同的胞外信号,并通过环腺苷酸、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以及Ca2+等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来调控附着胞的分化和发育,并通过附着胞来侵入寄主细胞。在平脐蠕孢菌中,已经有一些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得到鉴定。Moriwaki等在水稻平脐蠕孢菌中发现了一个MAPK途径的编码基因SRM1,该基因对活性氧、过氧化氢及紫外线胁迫具有重要作用。随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对该病原菌的致病性有重要作用的MAPK途径编码基因BMK1。该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与野生型相比明显下降,且无法产生分生孢子,并最终导致致病性完全丧失。Ste7是玉米大斑病菌的一个MAPK编码基因,该基因对其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是在无性和有性繁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ΔSte7无法产生子囊壳导致有性生殖过程受阻,且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功能不完整,无法产生附着胞,导致致病性下降。Izumitsu等研究发现玉米小班病菌的MAPKKK编码基因ChSte11能够通过影响分生孢子的萌发、黑色素的合成及附着胞的形成导致致病性降低。
高粱靶斑病菌的基因功能和致病性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将GFP质粒转入到高粱靶斑病菌中,并成功获得了转GFP基因的突变体。该体系的建立可为高粱靶斑病菌的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帮助,进而为揭示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转GFP基因的高粱靶斑病菌突变体的转化方法,它建立了PEG介导的高粱靶斑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为了研究高粱靶斑病菌的基因功能并为揭示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转化方法:
步骤一:材料准备
首先获得GFP质粒、高粱靶斑病菌菌株;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15g;TB3培养基:酵母抽提物3g,酪蛋白氨基酸3g,蔗糖20%,琼脂7.5g;
步骤二:高粱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77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